江西生态补偿“放大招”

20.09.2016  21:21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优势和品牌,但生态系统也十分敏感脆弱。如何保护好这块最亮的“金字招牌”,我省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9月19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我省近日筹集下拨了2016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0.91亿元,这种力度在全国尚属首位。

        伐木工放下斧头 扛起锄头种树、护树

        进入武宁,林海苍莽、群山耸翠。泛舟西海,清澈的湖水让人忍不住想捧起一口品尝味道。

        不论投资多大、税收多高,污染项目一律不引进。不达排放要求的污染工业企业,一律关停。同时,干部考核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对没有达标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淘汰和降职使用。“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集中精力发展旅游业,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武宁县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说。

        赣州市石城县境内武夷山南面的石寮岽是赣江的源头。总面积16500公顷的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当地的林场伐木工放下斧头、扛起锄头,专心种树、护树。

        “政府每亩补贴300元,现在每亩投资成本在2000元以内,5年后苗木成林就能产生3倍的效应。”在安远县山川潭亩木基地,一片片樟树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憧憬着未来。安远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保护源区生态,关停源区域内30多个非法采矿点,取缔以木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有污染的企业,向村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源头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的国家一类水标准。

        今年我省全流域生态补偿力度居全国之首

        “一个区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会拒绝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从而失去一些发展机会。但如果这些区域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而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又必将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说,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更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加速器。”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近日,省财政厅筹集下拨2016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0.91亿元,实施范围包括鄱阳湖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河流以及九江长江段和东江流域等,涉及全省100个县(市、区),这种力度在全国尚属首位。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资金缺口相当巨大,但穷省出大钱,办大事,也表明了我省坚决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和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心。”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森林湿地保护 有望获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资金如何分配?我省将水质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权重70%),同时兼顾森林生态保护(权重20%)和水资源管理(权重10%),适用于全省所有100个县(市、区)。明确对水质改善好、森林生态保护有成效、节约用水多的地区加大补偿力度;而对发生重大(含)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的地区,扣除当年三成到一半的补偿资金。

        “我省推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就是综合考虑了流域上下游不同地区受益程度、保护责任、经济发展等因素,对水质改善较好、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县(市、区)加大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补偿,以增强生态区群众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谋求良性循环的制度设计,体现了我省对发展权的尊重,同时也是在用经济手段寻求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下一步,我省还将推进水流、森林、湿地、耕地等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扩大鄱阳湖湿地保护补偿试点范围,探索开展重要湿地补偿试点,制定湿地补偿标准,建立耕地休养生息补偿制度等。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