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企业网上下物流订单成趋势

06.03.2015  13:35

▲南昌一处物流基地。本版图片 晨报记者 周敬阳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指出: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工业、农业,但不能没有商贸物流业。这句话让省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处长陈志民感触颇深,物流业的地位日益凸显,物流越发达,市场越繁荣,经济发展就越有活力。

  在我省,有的企业只需要在网上花几分钟时间就能让货运车辆上门取货,而有的企业却仍在苦寻合适的货运车辆。在互联网时代,不少企业已意识到社会对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物流业发展,我省已提出在31个城市布局物流园区,打造50个与优势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比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巨建议政府和社会资本一道介入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10年间,中国物流总额增长了7倍,其中75%通过公路运输。在这高速发展的10年里,公路运输的成本还是居高不下:10年里,物流费用增长了4倍。

  相对于全国的发展形势,我省社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物流规模不断扩大,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0224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14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16%,占全省GDP 的7.07%。

  然而,虽然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腹地,铁路、公路、水路网络密织,但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2741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9.1%,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8%高出1.1个百分点,为中部6省之首,与发达国家7~8%的占比差距甚大。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在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工时间仅占5%左右,而流通与物流时间占到90%以上,这也意味着,流通与物流成本越高,企业生产成本的跟涨趋势会更明显。

  1.2万家物流企业

  A级物流企业仅51家

  在陈志民看来,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偏高的背后与物流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信息化程度不高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缺乏足够多的龙头企业,物流行业“小、散、多、弱”的现状局限了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省物流企业增长加速。截至2014年,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物流企业有12508家,在国税系统纳税的物流企业有8175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A级物流企业名单中,我省A级物流企业总数仅有51家。其中,5A级企业仅1家,4A级企业32家,3A级企业15家,2A级企业3家。

  但与我省相邻的湖北、湖南两省的A级物流企业数量分别为213家和74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我省物流业的发展情况,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曾连续多年做过专项调查。“由于江西长期以来服务业发展缓慢,加上物流是新兴产业,经营范围边界不清,江西省物流企业的业务多数还只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货运代理等方面,服务内容单一,综合化程度、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水平较低,能提供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或物流全过程服务的企业很少,难以适应中高端物流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要求。”调查显示,物流企业规模小决定了服务功能的单一。

  一项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90%以上的企业主要业务是运输,有63%的企业涉及装卸和流通加工业务,只有8.3%的企业涉及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业务。

  从“托盘”标准化

  提高物流行业效率

  3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洪城大市场的货车聚集区,现场拥挤的大型货车、横七竖八的物流专线显示牌以及低矮破旧的店铺显示,这里便是一个粗放型物流基地的缩影。

  “这里的物流公司都是依托市场的货源,填了单子交了钱就可以装车。”在此地开物流企业已5年的万强告诉记者,他眼中的物流企业就是“送货的”,他负责省内南昌-新余-分宜的线路,业务基本是靠市场内的老板找上门来。

  陈志民告诉记者,此类粗放型发展的物流企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迟早会被淘汰,而集货物运输、仓储、配送、加工、包装、信息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才是目前的发展方向。

  “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是我省物流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陈志民说道。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分别制定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各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机械设备使用规定等。陈志民以物流运输中最为常见的配套装置“托盘”举例称:如果全省的物流装卸托盘制定了统一的规格,那意味着货物包装、装卸货的月台以及货车的标准,都可以与其统一。“这样整个物流配送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作用。

  采访中,不少物流行业的负责人表示,在物流市场,“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的问题十分常见,这导致物流企业的车辆空置率很高,而货车的利用率低直接导致了成本提高。

  实际上,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物流业界的共识。陈志民说,如果能够搭建起物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上述矛盾就能迎刃而解。目前,我省已有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第一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