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上播种希望——江西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27.04.2015  11:19

春华秋实,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已在赣鄱沃土上生根抽枝。

在“不走的大学生”中,有的成为农村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基层组织的顶梁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赣鄱田野上的现代农业建设,有了生力军。

当好农村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我省“不走的大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充分运用到产业发展上,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3月24日,记者来到南昌县青岚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大小不同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路边;棚内,各品种蔬菜长势正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合作社理事长万翠霞说:“我通过在南昌大专普通班园艺班学习,掌握了国内外先进的果蔬栽种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知识。去年,建了500亩无土基质高效栽培有机果蔬核心示范基地,建了‘中国水乡水岚洲’网站,加入了中国农产品网,拓宽网上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

越来越多的“不走的大学生”有同样的感悟——要做强农业,必须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走的大学生”、都昌县左里镇付桥村董书平说:“去年,我通过土地流转,将水栀子种植面积由以前的500亩扩大到1600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由400亩扩大到1000亩。水栀子亩均比种植普通农作物增收4000元,特种水产养殖年产值达200万元。

敢闯新路、不断超越,是全省“不走的大学生”的共同特点。通过江西电大两年的学习,奉新县豪佳砂轮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承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指着正在兴建的厂房说:“这是我投资600万元扩建的新车间,下半年投产后,企业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当好基层组织的顶梁柱、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在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的茶山上,双井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林军指着碧绿的茶园说:“我们村新挖茶园1000余亩,茶园总面积达1400亩。去年仅茶叶一项,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而带领村民扩大茶叶生产的,正是2009年担任村支书的姜伟。姜伟告诉记者:“当好村支书,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知识和管理水平。”2014年,姜伟在九江电大毕业后,又参加了江西农大的学习,发展村级经济的思路开阔了。他在抓好茶叶生产的同时,多方投资重建了黄庭坚故居等景点,走出了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比上年增长20%。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赖金生表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基层组织培养了一批顶梁柱,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鹰潭电大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贵溪市金屯镇高公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富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村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司法调解室等,全村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被评为鹰潭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不走的大学生”在当好发展现代农业带头人的同时,用强烈的责任感带动着周边农民致富。

2013年7月,江西农大高级班农业技术与管理二班学员、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农民石玉莲组建了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种植绿色、有机水稻500多亩,示范带动周边2600多家农户共同致富。江西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员、广丰县松华绿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华,吸纳了一批大学生村官为社员,走“村官+合作社+基地+农户”新路,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种植了300多亩马家柚,农民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赵 健 记者 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