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西省首个“遗传病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落户南昌大学二附院

23.11.2016  19:20
  

  11月19日,2016赣鄱心律学论坛暨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精准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学习班”与“疑难心电图形成机制及临床解析学习班”在南昌召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程晓曙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会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邬玲仟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张学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陈义汉教授,国内外主要相关学科领域的顶级教授共30人莅临授课。

  近几年,精准医学提出的一种个体化定制医疗模式。它根据个体遗传、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最终使得疗效最大化以及副作用最小化,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这种优化的医疗模式日前正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学的代表,它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极大推进了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基因检测在遗传性心脏病的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能帮助医生做出初步诊断,也有助于最佳治疗方式的选择,同时还能对有家族史的高危患者进行筛查,尽早发现可疑成员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目前,江西省首个“遗传病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落户南昌大学二附院,中心负责人 、南昌大学二附院心血管内科洪葵教授介绍:检测平台建立后,江西患者“足不出省”就能享受这些高精尖的检查;也能帮助相关领域人员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基础医学的转化助力。

全国首个的抗凝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发展迅猛

  与会期间,“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的非干预性临床队列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期进展报告会同期举行,该项目是二附院院长程晓曙教授牵头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重大新药创新”科技重大专项,由国内13家大型医院联合实施。

  据悉,房颤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抗凝药物是房颤预防栓塞的关键治疗措施。然而,抗凝治疗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抗栓的同时具有致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来说,如何达到既能预防栓塞又能避免出血的目标是房颤抗凝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会上,与会国内心血管专家近30余名, 程晓曙教授主持会议,鲍慧慧副教授代表课题组从研究进展、数据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及问题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谢芳医师进行项目实施经验分享,自由讨论阶段,专家充分肯定该研究的重大意义,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

  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对前期临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换意见,并在充分讨论后达成了统一的解决办法,为达比加群后期的临床研究加强规范性和加快进度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专家认为,“全国首个的抗凝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将通过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型抗凝药物临床评价技术体系,为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最终达到疗效最大化以及副作用最小化。

多学科融合,整合医学是未来疾病研究的大趋势

  本次大会邀请到了不同领域专家包括心血管、神经内科、儿科、遗传专科、基因筛查技术人员、护理团队等,旨在各学科交叉整合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不同领域专家,以推进学科的全面发展,准确诊断疾病达到个体化治疗。多学科交叉融合可有助于疾病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为不同个体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疾病治疗及管理方案。

  未来将加强学会组织内部分工协作,设置干学组,如临床心电学组、心律失常介入学组、晕厥诊治学组、肿瘤心血管病学组、遗传与个体化治疗学组。

  据介绍,本次会议由江西省心电协会、江西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江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律失常工作组及房颤工作组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协办,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

  大会以多学科交叉为学术理念,整合心血管内科、遗传学科、神经内科、儿科、肿瘤科,设有心律失常与精准医学、基层心律失常诊治论坛、疑难病例分析、心律失常介入诊治进展等多个学术专题,内容涵盖心电生理与心脏起搏介入领域、心律失常遗传学、临床心电图解析、肿瘤心脏病学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心律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和新成果。

  新闻链接: http://jx.people.com.cn/GB/n2/2016/1121/c355185-29342432.html

  • 实习编辑:陈红
  • 责任编辑:许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