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离服装强省还有多远

15.01.2014  09:21

  江西是个服装大省:至去年服装产量、营业额两大核心指标均居全国第六位。但令人尴尬的是,江西不是服装强省:在江西的商场里,唱主角的都是外省的服装品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服装家纺品牌,高档商场很难看到叫得响的江西产品。

  作为江西第五大千亿产业的纺织服装产业,其发展升级之路在哪里?破题之举是什么?

  本期嘉宾

  杨金娥: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纺织工业处处长

  陈万龙:中国纺织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博士、教授

  邱新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西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孙 毅: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

  秦润明:中国针织协会T恤衫分会副会长南昌市青山湖区昌东工业区管委会主任

   主持人: 姚文滨 江西日报主任记者

  全国前六甲:服装大省当之无愧

  主持人:提起江西服装,我们自然会想到占全省服装产量三分之一的南昌市罗家集的针织衫,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朋友”,“鸭鸭”牌羽绒服一度独领风骚。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竞争,江西的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到底如何?

  杨金娥:近年来,江西服装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销总量及效益连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同行业排位迅速前移,已经成为全国第六大、中部第一大服装主产区。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530户,从业人员14.1万人,服装产量达12.8亿件,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930亿元,以上两项指标均列中部第1位,全国第6位——可以说,江西是当之无愧的服装大省了。

  与产业总量同时壮大的有南昌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九江共青城羽绒服装、赣州南康服装等一批省级服装产业基地和一批重点企业和骨干品牌。我省有80多个服装原创品牌,其中有4个分别拿到了国家级的荣誉。

  目前,江西服装产量已超过上海,排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之后。而上海则从原先的“加工大市”转型为“品牌大市”。

  品牌之殇:服装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在罗家集的一些针织服装厂,加工一件汗衫才几分钱利润,有的企业受近年用工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甚至靠卖边角废料换来的钱才有利润。而在南昌的财富广场里,一件厦门生产的宝姿女装动辄四五千元。论服装加工产能和技术水平,江西生产像宝姿一样的高档服装并不成问题,但为什么江西的服装产品总是卖不起价、创不出名牌?差距到底在哪里?

  杨金娥:江西的服装产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服装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存在小富即安现象。我省服装企业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没有掌控到服装供应链高端的品牌策划、创意设计和营销渠道,所以抗风险能力很低。一旦出现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因素,利润就很快被蚕食。

  第二,缺乏有效的创意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我省服装企业绝大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实力普遍偏弱,大多处于门槛较低的模仿、加工、竞价生存阶段,缺乏产品创新意识。企业对生产管理人才需求较大,而对创意设计、品牌策划、信息管理人才重视不够,加上江西地处内陆省份等客观因素,导致创意创新型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第三,产业配套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市场的支撑。缺乏服装设计公司、品牌策划公司等公共研发平台支撑。中高档面辅料、拉链、钮扣等服装所需的附件无法就地采购,服装新品研发、产品加工周期、快速反应能力及企业效益均受影响。

  陈万龙:江西的服装加工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与服装发达省份比,差就差在“走品牌路线与非品牌路线”。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品牌是文化内涵的浓缩。没有文化的品牌就没有生命力,缺乏竞争力。赣文化是江西独有的,江西的服装品牌必须融入赣文化的元素,这是寻求与外省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所在。

  邱新海: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服装自主品牌缺失;二是缺乏对流行时尚的研究,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缺乏产业链的配套支撑,有的原材料要到外省去买,好一点的甚至要到国外去买!梭织面料基本没有自给能力,而且中高档针织面料也短缺;针织面料印染能力不足;高水平的水洗、绣花、印花配套能力也不足;缺乏服装品牌发展的公共服务机构;还缺乏专业市场的支撑。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编辑: 薛岚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