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第一园区”是怎样炼成的

21.11.2013  19:15

    南昌高新区

  新华网江西频道11月20日电(记者陈建华陈春园周科)以全市3.1%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市1/4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的规模以上工业利税;

  工业用地每亩投资强度超过全省要求最低值的8倍,园区每万元GDP工业氨氮排放仅为全市均值的1/500;

  仅同等规模县区1/5不到的政府工作人员,管辖着231平方公里地域面积、50万人口、2000余家企业;

  ……

  绿色的产业。绿色的生态。绿色的机制。

  20年一路走来,今天的南昌高新区,不仅以1300亿元的营业总收入,成为当之无愧的“江西第一园区”,更以他们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绿色崛起之路。

   绿色产业:“弯道”跨越促升级

南昌高新区

  “繁荣了稳压器,萧条了高科技”。在人们眼中,建园伊始的南昌高新区,除了火爆的生产和销售稳压器一条街之外,找不到半点高科技的踪影。回忆起高新区建园之初“拣到篮里都是菜”的低端粗放发展期,区管委会副主任邬裕江感慨万分。

  痛定思痛。在经历了痛苦的“弯道期”之后,高新区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不占领全球前沿产业制高点,不走高、新产业之路,高新区就是空壳一个,死路一条。

  经过缜密的论证、考察,他们决定瞄准方兴未艾的战略新兴产业,探索一条具有高新区园区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即依靠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引领,建设国内一流的、具有滨湖特色的生态科技新城。

  思路决定出路。从此,高新区开始了从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的“惊人一跃”。

  晶能光电见证了高新区的成长历程。世纪之初,正当高新区迈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艰难第一步时,晶能光电创始人江风益教授和王敏也携带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技术蹒跚创业。偶然的相遇,两者“一见钟情”,便成了彼此生命中的奇迹。创业之初,没有资金,帮助引进了淡马锡和金沙江等风险投资;没有市场,政府采购倾斜;没有人才,一起远赴海外引进“挖人”。正是高新区的全力支持,让晶能光电在艾溪湖畔生根发芽,让“打破美国、日本LED芯片核心技术垄断”的“中国梦”变成了现实。

  今天,年产量100%翻倍增长,拥有“中国唯一一家独立掌握LED核心技术企业”、“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最具创新力50强企业”等诸多荣誉的晶能光电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香饽饽”,然而面对其他地方伸来的橄榄枝,该公司CEO王敏毫不心动:“晶能光电能有今天,得益于高新区历届管理者对新兴产业十多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扶持!”

  一心一意求高新,心无旁骛谋发展。将有限的资金、政策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到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航空制造、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迅速壮大,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航空城

  航空产业——总投资300亿元、占地25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工业城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全面承接国产大飞机C919中后机身等值段生产。到2015年,航空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光伏产业园

  光电产业——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从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制造到封装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其中晶能光电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技术,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LED企业。

  中成药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60余家医药企业,形成了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及医疗保健品研发、生产、物流配送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和“中成药产业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行走在高新园区,一幢幢外形新颖独特的建筑不时跃入眼帘,这便是镶嵌在高新区的一个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专业园区。作为中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区,园区内集聚了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400多家,约占南昌市的90%、江西省的85%,并建设了浙大科技园、南大科技园、软件科技园、中兴软件园、昌大瑞丰产业园5个软件及服务外包专业园区,率先打造了中部地区第一个公有云计算平台——鄱湖云计算平台。目前,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体量”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

  逡巡在刚刚步入弱冠之年的南昌高新区,一幅更加宏伟的蓝图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总部经济带,金融产业园,城市功能区……随着境内外52家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进驻,这里,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创智时代”大步迈进。

  [1]  [2]  [3]  下一页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