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籍南极考察队员回家了
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提到南极,我们很快就会联想起2013年年底至2014年年初雪龙号在南极进行的一场破冰大救援。2月8日南昌火车站,雪龙号上南极考察队员江西籍医生胡建新在离开了家乡15个月的时间后,回到了南昌。稍作休息,胡建新向本报记者描述了他在南极的工作与生活,并回忆了雪龙号在南极救援中幕后的细节以及惊险故事。
“雪龙号”冰雪大救援
回忆:雪龙号接到求救信号
2012年10月31日胡建新从国内出发,担任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医疗保健任务的外科主治医生。而牵动国人的雪龙号救援俄客船的“惊魂一刻”让胡建新记忆犹新,他是船上负责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之一。胡建新告诉记者,2013年12月25日,“雪龙”船接到求救信号,俄罗斯号客轮在600多海里以外的南极迪维尔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
12月28日凌晨,在冒着极大危险穿越西风带气旋中心后,“雪龙”船挺进到距俄遇险船仅6.1海里处。但由于浮冰厚度和密集程度均已超出“雪龙”船破冰能力,“雪龙”船停止前进。
2014年1月2日,“雪龙”船用直升机救出俄船上所有乘客。“雪龙”船上的直升机往返飞行6架次,将俄遇险船上的所有乘客全部安全转移。而此时,雪龙号自己却被困冰雪之中。
解困:借西风突围破冰成功
“古有借东风破曹军,这次我们却借西风成功突围破冰。”胡建新回想雪龙号成功破冰的那一刻,仍显得十分兴奋。他说,1月7日凌晨5时,船仍发动不了,在考察队对船周边冰山、海冰、水文、洋流进行了连续40小时的加密观测后,开拓出一条最宽处约80米最窄处约60米的突围航道。根据当时的气象条件是每天是东南风,为了解风向的准确性,在该处进行了气象预报加密,随后据加密的多个气象台的预报称,1月7日下午将出现西风,而西风对处于此地的船破冰是有巨大益处的。到了当日下午时,果然准时出现了西风,船下的冰块出现了松动,给破冰带来了时机。
胡建新告诉记者,雪龙号船身全长160余米,在密集浮冰区狭小的航道里“转身”十分困难。“船体底部表面的油漆都被冰层划出一道道痕迹。”胡建新说,7日早上5时就是趁着预测并到来的西风,海面风力达到4级,“雪龙”号东侧的大量浮冰缓慢移动。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惊险与乐趣
主发动机罢工一度有翻船危险
雪龙号在南极重冰区受阻被困,对于胡建新来说并不是最危险的一幕。胡建新认为,雪龙号一次主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才让他真的感到害怕,“船没有了动力,又在茫茫的大海中,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当时雪龙号正处于南极纬度45至60度时,当时气旋海浪不断,达到5米至8米之高,海浪达到5至8米高,使得船前后左右摇晃,此种情况如长时间出现很容易翻船。“我是在睡觉的时候,被摇晃醒来的,好在主发动机故障被及时修复。”
南极风光迷人企鹅友好可爱
身处南极,就要适应南极的气候条件。胡建新说,南极只有夏季和冬季之分,但是所谓的“夏季”气温也达到零下,而冬季更是零下几十度。“手如果裸露在外,不到一分钟手就会变得通红。”
然而,南极考察工作,却是给每个工作人员带来了另一种快乐。“不去南极,你几乎无法感受到南极的风光有多么美。”胡建新说,“南极的冰山很漂亮,蓝色透明,特别是有阳光的时候更显迷人。”此外,南极企鹅还会“友好”造访南极工作站。“这些重达50斤的企鹅会依次排着队从我们身边走过,有时逗它们玩耍时,它们会跟着队员过来,十分有趣!”
雪龙号的“秘密”
“健康照顾”关爱每位船员
即使室外温度都是零下,但雪龙号的船舱内室温一般维持在16℃至20℃之间。胡建新说,科考队员们在船舱内可以打球、打牌娱乐。而作为医护人员,胡建新说船上的放置医疗设备就有几个房间之多。据了解,数万吨位、设施齐全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海上遇险并不易导致海难,最大威胁是来自长时间被困后的船员突发疾病或外伤。而此次健康照顾这个医疗模式就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例如有一个人生病,给他进行必要治疗后更关注对疾病的预防,为他建立健康观察流程,帮助他规范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等。这就是国外新兴的社区卫生服务新理论和新技术,称为健康照顾。
雪龙船上的粮食补给充足
雪龙号在南极冰困时间过长,船上的补给会不会出现不够的问题吗?据了解,雪龙号补给相当充分,中国科考人员与极地中心制定了《中国极地考察营养和食品保障标准》,且一般粮食类大米与面条有20%预留量,蔬菜有50%至80%的预留量,肉量10%的预留量。
此外,还在国内外食物营养成分表中筛选出几百种各类营养食品。雪龙船的食品不但量足,且营养丰富,粮谷、肉类、水果蔬菜的营养搭配得非常合理,包括健康营养的可口零食,例如各种坚果。
数据
看病120人次为7个外国人做手术
胡建新作为南极考察医疗保健任务的外科主治医生,除了负责队员的医疗保健,要对队员从上午11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的睡眠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跟踪。在15个月里,他总共看过120多人次,包括7例为外国工作人员做手术。
2013年的一天早上,南极中山站接到俄罗斯进步站站长求援,有一队员腹部剧痛,几乎进入休克状态。如果不进行紧急手术,将威胁生命。胡建新与机械师等一行7人驾驶雪地车冒着狂风大雪,赶往俄罗斯进步站。经过2个多小时疾驶赶到目的地,胡建新立即赶往病床参与抢救工作。一周后病人痊愈,病人与俄罗斯的南极考察队员对中国医生的及时支援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中国医生的精湛医疗技术予以高度评价。
花絮
妻子:带着牵挂看报道
8日上午,胡建新的妻子汪佳带着9岁的女儿来到南昌火车站。汪佳告诉记者,平时与胡建新联络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视频、短信、微信等,只要能联系的上丈夫都会使用。当自从在新闻上看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52名乘客获救,之后雪龙号被困,汪佳每天带着牵挂经常看报道。爱人离开家乡15个月,在外过了两个春节,汪佳一家每年都是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家过年。“过年爸爸不在家,我们家不热闹,没人陪我放烟花,我要爸爸给我补回来。”女儿胡奕轩在一旁调皮地说着。
女儿:要见爸爸了既高兴又担心
记者在汪佳的手机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胡建新关心女儿期末考试的情况。“我开始想见爸爸,现在不想了。”胡奕轩说着。为什么呢?“因为我期末考试数学考得不好。”
“在家里,女儿和她父亲更亲一些,但父亲对她也要求高一点。数学考得不理想,所以不敢见爸爸了,她对爸爸的到来既高兴又有些担心,担心会挨骂。”汪佳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