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粮食首次“十连丰”背后:一整套有效机制
今年,江西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最长时期:全省粮食亩产达382.23公斤,比上年增加4.13公斤;粮食总产逾211.6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13亿公斤,首次实现“十连丰”,刷新了江西粮食发展的历史记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粮食生产首次实现“十连丰”,得益于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机制背后,走出了一条江西特色粮食稳定发展之路。经验弥足珍贵,道路清晰可见。
得益于一整套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
农为邦本,食为政先。江西粮食生产在面临“九连丰”的较高基数、早春持续低温阴雨、伏秋连旱、病虫害偏重发生等不利条件下,实现“十连丰”,关键是省委、省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江西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后,省委、省政府站在始终坚持江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江西肩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不动摇的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说。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至2012年,江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74.6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20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增产稻谷49.23万吨,农民年增收逾12亿元。今年,全省整合涉农资金36.53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60万亩。
各地、各部门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今年3月10日前,全省已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共计41.3亿元全部拨付到户;积极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稻、中晚稻执行最低收购价,保护了农民利益。今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5536.28万亩,比上年增加22.38万亩。
得益于一整套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防灾减灾机制
“十连丰”是靠坚持抗灾减灾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取得的。
日前,在奉新县赤田粮食购销公司,正在卖粮的赤田镇西历村的农民魏绪义高兴地说:“今年夏旱连着秋旱,我家15亩晚稻遭受大旱灾,但因镇里帮我安装了抽水设备,产量不仅没减少,亩均还比去年增了50多公斤。”
防灾抗灾减灾始终是江西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各地和有关部门牢固树立避灾减灾救灾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抗在关键时点、科学救灾在第一时间。今年7、8月份,江西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各地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今年夏秋旱情几率较大的预报,早在春季雨水时期就适当增加水库蓄水量,为抗旱储备了充足的水源。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新增抗旱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全省投入抗旱资金达6.9亿元。省粮油局局长程锦介绍,今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中稻抽穗扬花避开了高温干旱期,产量好于预期;晚稻一二类苗达90%以上。
江西通过持续大修水利设施,为抗旱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粮食生产不再“逆来顺受”。近年来,全省已完成除险加固的各类病险水库共恢复和新增库容18.2亿立方米,通过大中灌区骨干工程和小农水项目建设,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0万亩。
得益于一整套支撑粮食稳定发展的科技体系
江西构筑了一整套支撑粮食稳定发展的科技体系,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使粮食生产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江西在全国首创“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模式,今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工程、“一斤石灰一斤粮”增产行动。今年,全省水稻新品种展示实现了县县覆盖,累计对351个具有明显缺陷的品种予以退出,示范推广超级稻应用面积1114万亩;全省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超过750万亩,同比增长15.0%。
江西创新了一整套推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工作方法。今年,全省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31个,基本实现了县县覆盖。各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省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达1800多家,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1050个。今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608万亩,比去年底新增了123万亩;百亩以上种粮大户超过1.3万户,同比增长7.2%;大户规模种植粮食面积超过300万亩,同比增长12.6%。(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宋海峰 实习生 卢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