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绿色崛起的进程与前景

21.07.2015  09:42
 

——“十二五”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十三五”展望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省委、省政府正在统筹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本文着力全面回顾江西“十二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系统总结江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启示,简要展望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目的是为省委、省政府制定“十三五”发展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历史回眸:江西绿色崛起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4500多万赣鄱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高扬科学发展风帆,鼓足创新创业干劲,勇立潮头、奋力拼搏,迈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铿锵步伐,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江西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2010年为9451.3亿元,2011年突破万亿元,2014年攀升至1.5万亿元以上,达15708.6亿元,在全国排第18位,比2010年前移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50.8%,年均增长10.8%。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江西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提升,居民收入增加,为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省财政总收入2010年为1226.2亿元,2012年突破2000亿元,2014年达2680.5亿元,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达到2600亿元、力争3000亿元的预期目标;比201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1.6%,超过“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16%以上的预期目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0年为778.1亿元,2011年跨上千亿元台阶,2014年达1881.5亿元,居全国第18位,比2010年前移3位;比201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7%。

 

  3.人均水平大幅提高。“十二五”以来,江西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取得突破,人均水平更是大幅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为3140美元,2011年超4000美元,2013年超5000美元,2014年达5462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47.8%,年均增长10.3%。人均财政总收入2010年为2757元,2011-2013年连续跨越3000、4000、5000亿元三个千亿元台阶,2014年达5914元,比201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1%。

 

  (二)结构调整重大进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江西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相结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2.8:54.2:33调整为2014年的10.7:53.4:35.9,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2.1个、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9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相应地,就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末的35.6:29.6:34.8调整为2014年末的30.8:32.2:37,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增加。

 

  2.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十二五”以来,江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143.5万吨,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丰”,比2010年增长9.7%,年均增长2.3%。在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经济作物、禽畜、水产品产量等都有较快增长。2014年,全省油菜籽产量72.3万吨、水果产量420.8万吨、肉类总产量355.2万吨、禽蛋产量57.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3.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3.3%、41.6%、15.3%、13%、17.8%,年均增长3.2%、9.1%、3.6%、3.1%、4.2%。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2014年末,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54家,比2010年末增加382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98.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倍;实现利润116.7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98家,比2010年末增加798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16.7亿元,比2010年增长85.5%。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3家,与2010年持平;20-100亿元的12家,比2010年增加7家;10-20亿元的18家,比2010年增加1家。产业集群化日益突出。随着优质资源进一步向产业集群集聚,推动了水稻、柑橘、油茶、水产、蔬菜、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水稻种植区地位进一步巩固,赣东北、赣西北、赣中和赣南茶叶主产区优势更加明显。随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进一步推行,促进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之路。2014年,全省75个产业集群发展农民合作社数量达6800多个、家庭农场1700多个、种养大户1.22万户,分别占全省22.67%、18.45%、31.80%;农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1540亿元;带动农户262万户,同比增长21.30%;户均增收3600多元,同比增长15.57%。

 

  3.工业生产结构改善。“十二五”以来,江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重点企业发展壮大。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699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4年突破6000亿元,达683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71.7%,年均增长14.5%。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33家,比2010年末增加305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7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84.9%,年均增长16.6%,占GDP的比重突破两位数,达10.8%,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4年末,全省共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2010年末增加1个,全年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6.1亿元、工业增加值670.6亿元,分别占94个工业园区的12.5%和11.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14年,全省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增长24.3%、36.3%,分别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2.5个和22.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6%和50.9%。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增加到35个,超200亿元产业集群达11个,南康家具、新余钢铁两个产业集群突破600亿元。重点企业发展壮大。2014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工业企业达14家,比2010年增加6家;中国500强江西入围企业达8家,比2010年增加3家;江西铜业集团公司2013首次入榜《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成为江西有史以来首个世界500强本土企业,2014年再次入围,排第381位,比上年上升33位。

 

  4.服务业加速发展。“十二五”以来,江西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5636.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2%,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44.4%,年均增长9.6%。服务业主要指标比重提高。2010-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33.5%、34.6%、35.1%、35.9%,呈逐年上升态势,四年间累计提高了2.9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8%、40.6%、41.4%、41.5%、43.3%,进入了上升通道;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014年的20.6%,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49.4%提高到2014年的52.8%,上升了3.4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优化。从供给的角度看,服务业行业发展更加协调。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14.3%、27.8%调整到2014年的12.6%、26.2%,分别降低1.7个、1.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占比由7.7%提高到11.4%,上升3.7个百分点。从投资的角度看,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服务业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26.2%减少到2014年的25.9%,下降0.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1%提高到4.3%,上升2.2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5%提高到4%,上升1.5个百分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3.1%提高到3.4%,上升0.3个百分点。

 

  (三)三大需求发展加快,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十二五”以来,江西坚持不懈地推进项目拉动战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省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14677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1.7%。从三次产业投资情况看,第一产业投资315.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7999.7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361.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82.9%、96.1%、1.4倍。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10年的2.5:59.5:38优化为2.2:54.5:43.3,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和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民间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力军。2014年,全省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35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占全省投资的比重达77.3%,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0738.2亿元,比2010年增长1.3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3.2%,比2010年提高5.4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3.2%。

 

  2.消费需求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江西加大力度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市场繁荣稳定。201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9.2亿元,比2010年增长73.5%,年均增长14.8%。其中,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58.8亿元,比2010年增长72.7%,年均增长14.6%,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3%。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2014年末,全省共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94家,比2010年末增加1家;全年实现成交额1762.9亿元,比2010年增长14.3%。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的商品中,家具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2010年增长5.5倍、3倍、2.2倍、2倍、1.9倍、1.4倍、1.3倍和1.2倍。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14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1134.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9倍;国内旅游收入2615.2亿元,比2010年增长2.3倍。入境旅游者人数171.7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50.5%;旅游外汇收入5.5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0.8%。

 

  3.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江西克服外需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挑战,外贸发展规模实现新突破。2014年,外贸三大指标(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突破400亿美元、300亿美元、10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427.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8%,年均增长18.6%;出口额320.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3%;进口额107.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1.2%,年均增长7%。出口市场方面,2014年,江西与世界21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其中,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3个;对欧、美、日、香港等四大传统市场累计出口142.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6%。出口主体方面,2014年,私营企业出口227.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3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1.1%,比2010年提高19.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出口23.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9.9%,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28.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8.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7.2%。出口商品方面,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129.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8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2.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3.9%。

 

  (四)基础建设取得实效,城镇发展步伐加快

 

  1.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十二五”以来,江西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力度,体系完善、出行便利、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筑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建筑业总产值四年实现“三级跳”,即2011年超2000亿元,2013年超3000亿元,2014年超4000亿元,达4122.6亿元,年均增幅超20%。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稳步上升,年均达到8%以上;建筑业年实现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2014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00万人,成为江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第二大产业,南昌县、广丰县先后获得“中国建筑之乡”荣誉称号。交通运输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484公里,比2010年增加139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络新体系;铁路营运里程达3602公里,比2010年增加868公里,沪昆客专杭南长段建成通车,昌吉赣客专开工建设,江西进入高铁时代,铁路客货运网路进一步优化。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445.7亿元,比2011年增长59.6%。201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938.5万户,比2010年末增加1127.2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34.2万户,比2010年末增加180.8万户。

 

  2.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二五”以来,江西大力培育城市城镇群,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格局。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突破50%,达50.2%,比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四年累计新增城镇人口315万人。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55.1万人,比2010年增加4.5万人,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5.2万人。编制实施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全省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定位作出科学划分,努力提高江西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优化城市布局,推动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体系,培育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信江河谷城镇群、吉泰城镇群、赣南城镇群等城镇群。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支持南昌市打造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发展。成功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外,还成功开展了扩权强县、省直管县、兴乡强镇等试点改革,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都超过6亿元,排首位的南昌县超80亿元,达87.3亿元,比2010年增加51.7亿元。其中,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77个,比2010年增加55个;超30亿元的15个,比2010年增加14个;超40亿元的7个,超50亿元的3个。

 

  (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迅速提高

 

  1.重点领域改革稳步实施。“十二五”以来,江西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大力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攻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江西政务服务网“三单一网”稳步推进,行政审批行为更加规范,行政审批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在2012年精简95项行政审批的基础上,2013年衔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381项,将15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网上审批系统实施;2014年,再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项目和备案项目。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编制体系,建设财政资金监管运行三大系统,“金财工程”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启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2013年《中国政府透明度排行报告》中,江西在26个受调查的省(市)中列第五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初步建立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天然气分类价格、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改革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7个非工口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11户省出资监管企业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不断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等五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围绕民生改善,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初见成效,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新突破。

 

  2.非公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二五”以来,江西紧紧非公有制经济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措施,发展取得了新成绩。2010年以来,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连续跨越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四个台阶,2014年达912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55.5%,年均增长11.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1%,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1405万人,比2010年增长16.4%,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54%,比2010年提高5.7个百分点。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下,全省大众创业热情持续高涨,企业和市场活力充分迸发。2014年,全省私营企业户数11.6万户,个体工商户114.2万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1倍和53.7%;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02.1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257.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32.6%和49.3%。

 

  3.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江西着力在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014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实现增加值577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6.8%,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年”活动,推进新一轮央企入赣行动计划。2014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4.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5.7%,年均增长13.5%。2014年末,全省具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的外商投资企业62家,比2010年末增加22家。成功举办世界低碳会、中国绿博会、景德镇国际瓷博会等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赣港经贸合作活动,首次在台湾成功举办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以主宾省身份赴澳门参加第三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并成功举办江西风景独好(澳门)旅游推介会,招商平台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市场由传统非洲、东南亚扩展到欧美,对外投资行业由单一矿产开发向多产业链延伸。2014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8.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7倍;合同金额26.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5.1%。

 

  (六)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1.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十二五”以来,江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中央各项增收措施,力促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9元,比2010年增长57%,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比2010年增长74.8%,年均增长15%。2014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0826亿元,比2010年增长76.3%,年均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0.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9.9平方米和2.1平方米。

 

  2.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十二五”以来,江西以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末,全省全社会就业人数达到2603.3万人,比2010年增加104.5万人。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27%,比2010年下降0.04个百分点,四年均保持在4%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8.65万人,比2010年增长15%。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成功举办农民工就业推介大会,推进“雨露计划”,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启航工程,四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7.59亿元。逐年调整提升最低工资标准,2014年,全省一类区域最低工资标准达1390元,比2010年提高670元。重点扩大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受益人群范围,2014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2.8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59.8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494.23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24.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1.22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89.51万人。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三房合一,租售并举”,2011-2014年全省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9.49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4.4万户,建设公共租赁房44.78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33.88万套。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十二五”以来,江西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和高等教育质量。2014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711.7亿元,比2010年增长1.4倍。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83%和9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5%,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2.8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91.6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33.3%和12.3%。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江西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协调创新步伐,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4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亿元,比2010年增长66.1%,占GDP比重为1%。2014年末,全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90家,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1家和3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3家和88家。2014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量达到25594件和13831件,分别比2010年增长3.1倍和2.2倍,南昌欧菲光获中国专利金奖。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5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

 

  3.文卫体事业健康发展。“十二五”以来,江西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规范和繁荣文化体育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2014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80.1亿元,增长15.6%,比全省GDP增速高5.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3.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61.3亿元。2014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4个、公共图书馆113个,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3个和5个;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均比2010年末增加2座。2014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5%和98.6%,分别比2010年提高0.7个和0.6个百分点。着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实现省、市(区)、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点全覆盖。全省各级文化馆市县覆盖率达到100%,各级公共图书馆市县覆盖率达到99%,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99%。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顺利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实现“村村有、全覆盖”目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启动了国家级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景德镇国家级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井冈山风景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成功申报景德镇古窑瓷厂等3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14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857家,比2010年末增长9.6%;床位数19.4万张,比2010年末增长52%;卫生机构人员28.1万人,比2010年末增长52.5%。全民体育健身运动掀起高潮。2014年末,全省共有青少年俱乐部138个,晨晚练健身活动点15153个,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38个和8833个。2011-2014年,全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75枚金牌、143枚银牌和165.5枚铜牌。

 

  (八)生态建设有效实施,节能降耗卓有成效

 

  1.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江西深入开展生态城乡创建活动,居民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4年,全省各项环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南昌、九江等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所有设区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深入开展“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全面清理了“五河”源头及其干流、鄱阳湖滨湖和东江源头污染企业,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试点工作,城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9%,集中式饮用水源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已建成和在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达78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2014年末,全省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比2010年末增加8个,吉安、抚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11月,《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江西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五个省份之一。

 

  2.节能减排顺利推进。“十二五”以来,江西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减排的根本途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16%,超额完成全年下降3%的年度计划目标,2010-2014年累计下降14.86%,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的92%,比80%的时间进度快12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92%,超额完成全年下降4%的目标,2010-2014年累计下降29%,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总目标。高度重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建立了“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较好的完成了工信部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南昌、新余、萍乡、景德镇等多个城市开展了低碳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改革试点。启动了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的工作和创建低碳示范社区活动,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确认为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

 

  二、动因解析:致力绿色崛起的经验启示

 

  回顾“十二五”前四年的发展进程,敢闯新路的江西人,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征途中,风雨兼程、开拓创新,破解一道道发展中的难题,铸就一座座辉煌的丰碑,这是江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五年决战同步小康、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梦”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许多可借鉴的启示: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追求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

 

  实践证明,要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思想不解放、观念太陈旧,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省“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是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以强卫书记为班长的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牢牢抓住江西人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这一根本性矛盾,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全省上下进一步增强思想定力,以更大决心勇气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把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有机结合起来,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为加快发展扫除思想障碍。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发展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突破狭隘视野,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穷力量,汇集一股股产业升级、开放升级、创新升级、区域升级洪流,使得全省经济实现“增长提速、位次提升、结构提优、质量提高”好势头,闯出一番与全国同步决战小康目标新天地。

 

  (二)立足省情、创新思路,是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思路,立足江西“既有加速发展条件、更有爬坡过坎挑战”的基本省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崛起方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全面按照“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要求,编制《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及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出台《关于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政策措施,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和赣西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两翼加快发展;加强与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的对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推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全境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开放战略,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升级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进位赶超和跨越发展新步伐,奋力决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引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航程。这一系列战略举措,彰显省委、省政府放眼世界开辟新路的大手笔,集中了全省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事实证明,全面认识省情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准确把握省情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只有思路对头、定位准确、战略科学,才能找出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途径,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是保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江西经济实力不强,根源在于产业基础不雄厚,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弱;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不完整,配套能力不足等。这种状况决定了江西“不加快发展不行,不加快转型升级更不行”、必须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发展升级这条主线破解难题,实现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牵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紧紧围绕“五个强化”找准推动发展升级的切入点。一是强化改革推动,扫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为推动发展升级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二是强化开放带动,推进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为发展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步伐。四是强化集聚拉动,坚持集聚发展、扶优扶强、靠大联强、强强联合,进一步提升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强化环境促动,打造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能更高的江西品牌,以优化环境推动发展升级。通过“五个强化”发展升级路径,科学规划了一大批重点产业集群,有效发挥了重点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优势产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全省经济总量做大做强,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2014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五个突破”:即生产总值突破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外贸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8:54.2:33.0调整为2014年的10.7:53.4:35.9,一产、二产比重分别下降2.1个和0.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这些方面都充分反映了江西在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创新驱动、扩大开放,是力争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永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江西正处在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驱动作用凸显。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重任和期待,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上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加大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引进资金、项目,引进竞争意识、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坚持政策放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营造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坚持创新要实,以企业为主导,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产业化项目,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并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推动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坚持全面创新,大力推进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创新与经济紧密结合,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升级。四是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紧贴市场,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健全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均受益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创新之“”加足利益之“”。五是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引导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带动传统产业,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互动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升级,催生“老树发新芽”。这一系列举措,为全省经济发展积聚了巨大的能量和后劲,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73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700.4亿元,增长1.3倍;占GDP的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10.8%;新增39家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增长73.58%,新增91家国家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长102.25%;新增专利申请增长3.06倍,新增授权专利增长2.18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增长1.20倍。实践证明,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西通过创新驱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彰显创新驱动这一关键环节尤为突出。

 

  (五)围绕中心、团结奋进,是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开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程,实现绿色崛起和“弯道超车”的新跨越,争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辉煌,必须要大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团结奋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促崛起的浓厚氛围。省委始终保持政治定力,以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重要抓手,推动干部职工作风转变,进一步凝聚了赣鄱儿女共识,浓郁了实干兴赣的氛围。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了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通过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四风”问题,使各级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日益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强化;通过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建立领导干部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实施“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大力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龚全珍式好干部”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非义不取的名利观、健康文明的交往观、实干立身的进步观,把加快发展的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主要精力和智慧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全省上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种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为开创富民兴赣大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六)优化环境、打造品牌,是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可靠基础

 

  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快速聚集、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取得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十二五”以来,江西之所以能够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中不断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肖然跃出中部地区谷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引擎”和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地治理和整顿发展环境,营造一个包容性和亲和力、创造力较强,诚信度较高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的硬环境,逐渐形成环境品牌效应,大大增强了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使江西成为万商云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形成了业主发财、地方发展的双赢格局。全省在优化环境中不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环境,这种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历史的新起点。

 

  (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关键是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各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每年筹集财政性专项资金,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鼓励支持大众创业,形成经济平稳增长与就业扩大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旧危房改造力度,推行保障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建管模式,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罗霄山片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深山库区移民等扶贫攻坚,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和道路建设等最突出的民生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和谐平安江西建设,这些都得到了全省人民拥护和支持,凝聚了赣鄱儿女共识,汇聚起磅礴力量,砥砺奋进,闯出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天地。

 

  三、展望未来:新阶段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展望未来,“十三五”是决定江西能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而且过去多年来支撑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将发生新变化,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必须适应新形势,把握新动向,既要化解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更要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后期转型升级期全省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发展前景

 

  1.世界经济总体处于复苏阶段,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后经过六年多的调整,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并率先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已转向高端制造业和主要依赖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生产的关键环节,提出“再工业化”的战略构想,强化绿色发展,强调占据道德制高点和绿色环保竞争力,通过国际环境协议和设计“绿色壁垒”强化其国际经济竞争力。从目前看,经济调整效果初显,国际市场需求出现一定回升态势,但仍然面临诸多复杂多变的环境,全面复苏艰难曲折。一是美国高度依赖借新还旧维持其偿债能力的模式将不断增加联邦政府债务偿还能力的脆弱性,导致主权债务时刻处于危机边缘,这将不仅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信心,而且进一步削弱未来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二是欧元区由于严苛的减支条款加剧了重债国执政当局与国内民众间的矛盾,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国都出现了政治动荡,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再度担忧,从而危及这些国家财政整顿和国际援助计划的顺利实行。三是中东地区动荡局势仍会持续。叙利亚内战、埃及政治动荡、伊朗在核问题上与美国的矛盾等,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各方博弈将使该地区充满动荡,对国际能源价格和供给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四是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难以避免,引起国际金融产品的重新组合,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新兴经济体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实体经济增长动能疲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可能成为“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2.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不可小觑。“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开放将继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内需求和供给潜力巨大,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二是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调整优化结构展现良好态势。区域方面,东部地区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增速率先企稳,并带动全国经济稳步运行。产业方面,第三产业增长加速,新兴产业增势良好,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经济增长潜力逐步累积。企业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市场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储蓄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在高铁、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不断突破户籍障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力。四是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国家在宏观调控上提出了“底线思维”理念,确定了按“上下限”调控的合理区间,采取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都增加了更多的鲜活经验。

 

  但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7.5%左右的中速转换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中,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理不好不仅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短期经济增长,也会降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影响中长期经济发展。一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带来挑战。主要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协定,我国很难融入其中;贸易保护主义过去主要集中于双反、特保等领域,现在技术性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安全问题等增多,我国作为贸易大国,一些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如何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共赢带来挑战。二是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我国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尽管产能呈现大面积过剩,但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必将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三是财政金融风险增加调控难度。目前,我国财政问题与金融问题不断交织,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四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但产业升级步伐缓慢,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房地产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部分城市房价出现连续下跌。一旦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衰退,将可能引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五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首先,在产能过剩影响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显著提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其次,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地价攀高、水价上调等因素使企业面对的环境、土地等成本呈刚性上涨趋势,企业负担加重导致大部分企业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微利经营,影响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活动。

 

  3.江西具备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必须正视前进中诸多瓶颈制约。“十三”五时期,江西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重要阶段,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江西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升级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农村、城镇、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全省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江西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创新攻坚期、发展爬坡过槛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生态建设提升期“五期”叠加的风尖浪口方位,稳定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城乡居民收入长期偏低等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加。必须直面正视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发展升级定力,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张力和抢抓机遇转变发展方式的功力,努力提升欠发达省份厚积薄发的动力。

 

  一是正视经济增长受政策影响较大、稳定性不够强的问题。从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运行态势看,江西经济增长一直呈现出上下波动的增长曲线,最高波动幅度达11.6个百分点,比全国经济增长的最高波动幅度(7.1个百分点)高4.5个百分点。从各阶段看,1979-1984年间,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作用下,全国经济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而江西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1980年的波动幅度达到-11.6个百分点。1985-1991年间,在三年治理整顿及“八九”学潮的影响下,江西经济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呈现出波动增长的W型曲线,只不过江西经济处于谷底的年份较多,回升势头也有一定程度的滞后。1992-2001年间,由于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全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平稳下滑的L型曲线,而江西依然表现出较大的起伏波动。2002-2014年间,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全省经济才走出一条平稳的增长曲线。这充分说明:全省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增长机制较弱,政策性影响作用十分明显,稳定性还显不足。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江西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978-2014年生产总值增速波动图

 

 

  资料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二是正视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结构不优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由1978年的41.6:38.0:20.4(即一二三类型)发展到2014年的10.7:53.4:35.9(即二三一类型)。但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大。2014年,江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3.4%,高于全国10.76个百分点,均居全国上游水平;而第三产业比重仅有35.9%,低于全国12.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2位。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江西产业层次比较低,钢铁、水泥、冶金、纺织等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代表新兴行业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仍然发育不足,使得产业结构不优、升级缓慢。

 

  三是正视消费需求不旺、动力不足的问题。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社会最终消费的增加又可以促进生产,同量的GDP用于消费的部分较高,相应宏观经济效益就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进入九十年代后,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相比之下江西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前10年一直在60%左右波动,后10年徘徊在50%左右,主要是农民增收趋缓导致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制约消费层次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居民未来消费预期的结果。

 

  四是正视结构性投资过剩严重,资本投入乏力的问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西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已由“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许多工业品及能源、电力、运输能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对过剩”,不少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50%。不可否认,这里面有一些工业品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但受市场分割等因素影响而难以淘汰;而另一些工业品潜在需求量很大,却因市场低迷而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造成严重的结构性投资过剩,对全省宏观经济增长形成巨大约束。投资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目前,由于投资项目受金融信贷、行业准入等方面的限制还比较多,工业投资增速下降,民间投资增长缺乏动力。作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中央在项目支持上一直占有相当比重,但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渐淡出和经济开发的重点向西部转移,中央在赣项目投资增长必将呈现下降趋势,资本紧缺也将成为江西经济高速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

 

  五是面正视体制创新难度加大、就业带动能力下降的问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投资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转向投资规模大、带动就业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江西经济开始经历一个结构升级的调整过程,单位资本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下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的能力也大为减弱。新世纪以来,全省的GDP年均增长12.4%,而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仅增长1.8%,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明多年来江西经济增长是以生产效率提高为基础的,而这个效率又是以减员增效为代价的。目前,江西劳动力资源3524.7万人,全社会就业2588.7万人,就业率73.4%。受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地发展环境,稳定和扩大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总量压力仍然存在,从劳动力供给看,2014年,江西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7万人,再创新高,随着省内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速度在进一步加快,在省内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和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多。但从劳动力需求看,江西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创新型企业少,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钢铁、光伏、稀土等基础产业难以增加就业岗位,纺织、鞋业、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量有可能减少,吸纳就业的能力可能还将走弱。同时,技术提升促进产业升级,总量需求将进一步下降;在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中将会带来部分岗位流失,将产生就业的“挤出效应”,加剧总量矛盾。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农村回流劳动力大部分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总体偏弱,与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下岗失业就业困难人员交织叠加,是“就业难”的主要群体,企业“招工难”尤其是“稳工难”现象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对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总量方面,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5万亿元,预计2020年接近3万亿元,财富积累将步入一个新的较快发展阶段。质量方面,2014年全省人均GDP5130美元,预计2020年接近1万美元,进入一个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高收入门槛迈进的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收入方面,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7元,预计2020年分别接近5万元和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有望超过全面小康标准。发展环境方面,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3.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稳定在8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将进一步下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0%、85%以上,预计2020年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二)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总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的鲜明导向,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机制,以创新政策为有力保障,突破资源、人才、技术和体制机制等制约,着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增量与存量、“”与“”、扩张与集聚的关系,既注重发展好现有企业,又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既培育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又做精、做优中小微企业;既加大投资拉动力度,又强化要素集约。要“”上抓项目落地,“线”上抓产业延伸,“”上抓区域竞合,实施园区提升计划,坚持全面覆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大支持、持之以恒,推动产业集聚迅速壮大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有色、钢铁、汽车、船舶、石化、建材、食品、纺织、家电等传统产业,着力推进新材料、光伏、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紧盯全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积极发展江西的锂、铜合金、高性能稀土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注意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更加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大力推进工业经济集约发展,切实增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全面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的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生产,按照“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的要求,积极开展“百家示范社”创建活动,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充分利用江西生态资源优势,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力度,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满足市民对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完善服务业行业体系,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充分利用江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把江西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

 

  2.立足投资拉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措施。新增中央投资优先安排符合投向并可以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并及时启动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以形成有效需求、有效拉动。

 

  二是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尽快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林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增强投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波动的冲击,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创新驱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强商务配套机构和设施建设,注重降低综合商务成本,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对好项目、大项目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坚决纠正不讲诚信的行为,努力营造让项目业主投资放心、运作省心、办事顺心、生活舒心的投资发展环境。

 

  3.夯实消费基础,扩大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完善消费供给结构,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准确把握消费市场供求变化的最新动态,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结合江西实际,大力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信息、通讯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创意文化、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会展活动等消费领域的认可程度,扩大居民对热点领域的预期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积极发展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构建包括住、行、用以及旅游、文化教育等在内的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并完善消费信贷的个人征信和资信评估体系,从而最终鼓励和引导消费。

 

  二是优化消费软环境,维护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持之以恒地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将社会信息化和诚信榜进行有效对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产品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机构,要互相配合发挥作用,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继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同时,以健全法规实施为重点,切实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力度,提高对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者的侵权成本。保持消费者维权渠道的畅通无阻,随时便捷地提供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信息和知识信息,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三是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强化开放带动,注入升级发展活力

 

  一是突出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大力实施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在科学把握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产业规划布局等基础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做强资源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外企入赣、央企入赣、民企入赣、赣商回归,着力引进一批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优化配套服务,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完善交通物流体系和各类产业载体配套设施,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功能突出、关联性强的服务业配套区,增强各集聚区筑巢引凤的能力。要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优化投资和建设环境。

 

  三是加快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创业投资环境,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下大力气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要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有序竞争;要建设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为投资创业者提供稳定、安全、舒心的发展空间;要将优秀的专业人才配置到招商引资工作一线,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创新开拓、奋发图强的激情与活力;要狠抓项目落实,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让全面扩大开放真正成为发展升级的源头活水。

 

  5.打造区域板块,培育引领特色增长极

 

  一是做强南昌。提升南昌的经济功能,提高首位度,增强辐射力。在产业方面,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地。抓紧实施江铃30万辆整车项目、K发动机研究,实施整车生产百万辆攻坚计划,形成我国的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提升铜、钻、钢铁等精深加工水平,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特优钢材和铝型材生产基地;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扩大南昌烟草、啤酒、优质大米、饮料等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构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努力将南昌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在交通方面,加快建设南昌至铜鼓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昌樟、昌九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加快周边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改扩建。扩建符合国际标准的白水湖国家集装箱货运中心,扩大航运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街接,形成南昌到省内设区市2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的交通格局。把南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做大九江。充分发挥九江临江大运输、大吞吐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船舶制造、钢铁、新能源等产业。要以昌九工业走廊和长江沿岸为主要范围,重点进行“T字型”的生产力布局,形成九江经济总量发展的主轴。要迅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实现两地联动。通过联动夯实基础条件,按照“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保”的理念,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昌九交通体系的对接融合。通过联动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物流、通信、金融、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发展同城效应。通过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特别要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强管理制度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要进一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6.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企业,实现技术研发中心从科研所向企业的重心战略转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并落实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单独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提倡企业间、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企业+研发中心、企业+中试基地、企业+中心+研发基地、企业+大学+科研机色”等模式的创新体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立足现有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等院苏武、科研院所的作用,打造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依托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新开发区、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汇聚区域各种创新要素,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设置科技机构。

 

  三是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钢要,大力实施“赣翻英才555工程”,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实用人才。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对一些高端、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措施,努力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7.提升生态品牌,强化绿色发展可持性

 

  一是努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农业基础等优势,围绕“粮菜果林”重点建设十大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用量,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生态品牌”战略,强化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高起点推进生态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会展及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严格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五河”水系生态廊道的生态保护,着力实施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动国省主干道、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绿化。要加大源头污染防治力度,提高产业环保准入门槛,全面企业污染区域防治力度。要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重金属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课题主持:彭道宾

 

  课题成员:曾庆道  杨金华  杨幸丽  许国银

 

 

     
省直机关“两优一先”拟表彰对象公示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关党建
关于江西省直机关第十七届文明单位的公示
    根据《江西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机关党建
省直机关推荐2021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名单公示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机关党建
省直推荐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根据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机关党建
省直推荐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根据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机关党建
2020年省直机关红色文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机关党建
江西省文明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倡议书
全省各文明单位: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机关党建
2020年省直特殊困难劳模帮扶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公示
  根据《江西省总工会办公室关于做2020年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