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晨读蔚然成风
江西财经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省委副书记尚勇来到该校,他希望学校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历来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尚勇的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活动”,学校狠抓学风校风,加入晨读队伍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早晨漫步在江财校园,你会看到很多同学在青草绿树旁、在石凳石阶前手捧课本或报纸全神贯注地朗读。晚思广场、晨读广场、思创港湾、音乐广场、沁园的亭子间……也都少不了这样的身影,这样的声音。
清晨满园读书声
江财的早晨像一个刚刚开始的梦,有时雾气会笼罩着秀美的蛟湖,碧绿的湖水被微风吹起一圈圈涟漪,树叶随着清风发出“沙沙”的响声,好似晨读时翻书的声音。从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不少同学从床上爬起,他们来到湖边、树下手捧课本大声地朗读着,在江财述说着自己的青春梦想。
“是碧绿的湖水、撑天的大树、清新的空气吸引我来这晨读的。”金融学院2011级的徐伟鹏说。站在蛟湖,他一边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一边对着湖水大声地朗诵英语。“今年要过六级。”徐伟鹏指着手上的资料说。
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经济学院张静同学起了个大早,在沁园的花园里占了个石凳。见到她时,她抱着一本西方经济学,已经读了半个小时。张静告诉记者,入校第一天就注意到校园里到处都是晨读的同学,那种心无旁骛的学习状态与她想象中大学的松散与悠闲形成了巨大反差,令她感到十分震撼,高中时代是老师盯着大家在教室里学习,在这里却是同学们自发的早起读书。
会计学院的李艳同学今年大二,她说学院没有早读的要求,但她会主动到晚思广场晨读。“很多同学在这里晨读,学习气氛比较浓,”她继续说道:“虽然大家读的内容不同,但都能放开嗓子大声读。”她从大一就已经开始坚持每天晨读。她希望能通过晨读更快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以便毕业出国后能更好地和国外朋友交流。
晨读在江财蔚然成风
“每次看到校园里‘晨读’的学生们,就想起30多年前的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微笑。”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王小平教授1978年年考入江西财经大学,他回忆,当时学校只有几座低矮的教学楼,专门用来晨读的场所并不多,随处可见裸露着泥土的路面,校园里几处较大的空地被种上了成片的樟树,林荫道是同学们“晨读”最喜欢去的地方。王小平说,当时学生大多“面树而读”,而现在的学生则落落大方地在小广场上高声朗诵,即使有人从身边经过,也丝毫不会打扰到他们,大有“闹中取静”的心境。“看到我们有这么多勤奋刻苦的学生,我很感动、很自豪,晨读在江财蔚然成风。”
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金海认为,“晨读”对于青年人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阅读就会内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如宋朝诗人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这种习惯的养成令人受益终生。
该校人文学院院长邹勇文认为,早晨是一天精华之所在,人的大脑经过一个晚上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处于十分清醒的状态,思维也十分敏捷,思路特别清晰。这时,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对学生来说,早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
让晨读成为一种习惯
相比新生们对晨读充满的新鲜和好奇,该校工商学院的黄涛已经从大一晨读到了大四。毕业后决定要继续深造的他,英语和政治是他晨读的主要内容。用“惜时如金”来形容黄涛并不过分,每天六点半准时晨读,晚上在自习室学到十点半回寝室,同宿舍的六个好友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三年多来他们一直坚持这样的作息时间。对于黄涛来说,晨读俨然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当某种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在历经岁月的洗练后,以某种仪式化的特征固定下来并且具备了传续功能时,这种“现象”就会质变升华成为一种“文化”。江西财经大学的校园“晨读”显然已经具备了这种特质。
“晨读文化”对于江西财经大学来说已经形成了“窗口效应”。国内某知名学者曾到该校访学,当他漫步校园随处可见捧书而读的大学生时,不由地感叹说:“真是一种亲切而久违的场景,所谓大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位学者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透过“晨读”所触摸到的不仅是人人向学的浓厚氛围,更有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涵养绝非一日之功,而这种精神一旦确立,就会如同一面旗帜,成为助推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迸发出更为深刻和久远的引领效应。江西财经大学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信敏廉毅”校训,积淀形成了健正敦厚的人文底蕴、优良淳朴的学风、追求卓越的品格、敏而好学的习惯,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江西财经大学的发展之基、远航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