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融合教育让外来务工子女不再“孤单”

31.05.2014  19:39

  新华网江西频道5月31日电(记者高皓亮、杨荣荣)“爸爸妈妈上班忙,胡爷爷会教我们练书法、玩游戏……”自从有了社区的“爱心长辈”,江西赣州市中山路小学六年级的刘丹慧子在来到这里近两年后,逐渐喜欢上了这个租住的小区。

  和刘丹慧子一样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子女在赣州中心城区共有1.1万余人,其中99.39%的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

  “有学可上仅仅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进入城市以后的身份认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江西省人大代表、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告诉记者,和他们父辈“城市过客”相比,这些孩子未来要成为城市的主人,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融合教育不容忽视。

  每逢开学,城区接纳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学生学习、身体素质、成长经历等详细信息。“既方便学校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又有利于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跟踪帮扶。”刘艳琼说。

  在融合教育过程中,赣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学校还逐渐改变以往农民工子女标签化的做法,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措施关爱外来务工子女。

  “拉横幅,开大会,在所有学生瞩目下发放捐赠物资,是帮助了他们,但也是一种标签化的‘另类歧视’。”赣州市西津路小学副校长林荔山告诉记者,学校在编班时实行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区学生统一编班,把对农民工子女的捐赠改为对未成年人的捐赠,发放方式也改为直接送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家中。

  “校园比老家的漂亮,但放学后不好玩,邻居基本都不认识。”这是很多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市后的第一印象。中山路小学是赣州市首批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公办小学,截至目前外来务工子女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5.8%。“让学生公平享有校内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发动社区力量,把融合教育从校内辐射到社会。”中山路小学校长江远萍说。

  “喜欢孩子,教他们写字、画画就像教自己的孙女一样。”与中山路小学一墙之隔的中山路社区“爱心长辈”、64岁的退休老师胡国忠说。每逢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社区都会组织“爱心长辈”带领孩子们游览城区、体验社区干部工作等各种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认识当前所生活的城市。

  “降低入学门槛,推行融合教育是缩小外来务工子女城乡差异的当务之急。”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琳认为,单靠学校无法有效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融合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的社会各界应致力于帮助他们认识城市、融入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