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江西铜业王浩:勇攀世界铅冶炼最高峰

05.10.2015  01:15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4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 实习生 何晓龙)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员工队伍中,有这样一名年轻的“拓荒者”:从毫无经验到行家里手,他熟练驾驭我国第一台直接炼铅的基夫赛特炉;从瓶颈制约到突破瓶颈,他带领团队仅用三年时间实现铅冶炼系统达产;从吸收引进到自主创新,他所参与的《铅锌联合冶炼及资源综合回收新技术》走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的荣誉殿堂。他就是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铅冶炼分厂基夫赛特炉工段副工段长王浩。

  2006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的王浩,同年入职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熔炼车间。2010年8月调入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在新工艺从未涉足、新设备首次应用的情况下,他摸爬滚打在现场,从基夫赛特炉的基础建设、设备安装到试车投产、达产达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江铜空白领域挥就华丽一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2006年7月,王浩入职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成为熔炼车间转炉工段一名普通的炉后操作工。平凡的岗位没有磨灭他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在岗位上他勤奋好学、兢兢业业,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得到车间领导的认可,两年后担任转炉工段副班长。可以说,在贵溪冶炼厂,他有良好的个人发展前途,有优越的工资待遇,有家人的关怀相伴。

  但当王浩得知江铜集团筹建铅锌金属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基夫赛特直接炼铅技术、首家运用铅锌联合冶炼工艺,要建设成国内一流的铅锌企业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心揣理想、满怀豪情地远赴九江湖口。2010年8月,他担任铅锌金属有限公司基夫赛特炉工段副工段长,具体负责基础建设工作。

  基夫赛特炉工段是铅冶炼流程最长、工艺最复杂、设备种类最多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工段,很多设备都是国内第一次引进使用,对设备安装有着很高要求。基于对新技术的无限渴求,王浩一直坚信设备安装现场是提高认知能力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老师。在设备安装期间,白天他始终在现场观察跟踪、记录每一个异常,晚上他又钻研图纸,消化外方提供的材料,查找异常原因,同时利用在贵溪冶炼厂的工作经验,对设备安装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向领导提出建议并及时改造,从而少走了不少弯路。

  当项目建设完成后,试车的重任又落到了王浩的肩上。铅锌金属有限公司作为新组建的单位,操作人员普遍没有生产经验,试车的难度可想而知。要让试车投产的总体目标顺利实现,必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谨慎。为此,他周密安排培训及考试计划,认真制定试车方案。从单体设备试车到系统联动试车,每一过程每一处细节他都不敢有丝毫松懈。在做电极绝缘试验时,为了保证电极的安全运行,他与操作人员一起在电炉顶上对每个绝缘点进行至少5次实验,对每个出现问题的点认真标记,在施工人员处理完毕后,立即再次试验,最终确保电极绝缘性可靠。正是有了这样一种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精神,挡在试车进程中的拦路虎被一个一个解决。

   衣带渐宽终不悔

  2012年2月22日上午10:18,国内首台基夫赛特炉开始点火升温。从点火那一刻起,王浩便就地扎营、以厂为家,日夜守候在基夫赛特炉旁,测量炉体膨胀、碟簧形变等数据,分析升温速度,分析炉体膨胀变化趋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团队的精心控制下,基夫赛特炉顺利达到了启动条件,3月25日上午10:00,基夫赛特炉进行投料;4月1日下午13:58,放出第一次铅液。

  那段时间,王浩守候在基夫赛特炉中央控制室,吃住在现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困了,就靠在墙角打个盹;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饿了,就吃包方便面;身上的工作服由于汗水的浸泡散发着一阵阵的汗臭味。这一守就是整整两个月,这两个月,他的体重直线下降,整整瘦了15公斤。无论谁见了都要惊叹一声:“你怎么瘦成这样?”家人看了更是心疼,问他:“你到底图啥?”他嘿嘿一笑道:“这是我的理想。

  基夫赛特炉作为中国第一台直接熔炼炼铅炉,2015年基夫赛特炉渣含铅控制在4.5%以下,作业率达到98%以上,在没有月定修计划和相关部门的设备故障导致停炉的情况下,基夫赛特炉作业率基本可以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