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走出鄱阳湖跨省搬“新家”

30.03.2015  10:49

3月27日中午,头部钝圆憨态可掬的江豚随着沉入水中的担架展开,很快潜入长江。在湖北与湖南交界的荆州监利县何王庙长江故道,从江西鄱阳湖来的4只江豚搬进了它们的“新家”。

而另外4头则将被放入荆州下辖县级市石首的天鹅洲长江故道。

全部8头江豚完成释放后,此次由农业部联合环保部、中科院水生所及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共同开展的首次跨省江豚迁地保护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按照计划,今年冬天,第二批4头江豚将从天鹅洲迁往何王庙保护区;2017年冬,再从鄱阳湖输送4头江豚至天鹅洲保护区。3年内,完成全部16头江豚的迁地保护。

保留物种,江豚从鄱阳湖迁到湖北

从3月中旬开始,在江西省都昌县鄱阳湖水域,科学家采用“声驱网捕法”捕捞30头以上的江豚,其中8头经过严格的筛选被选定为实行迁地保护的江豚。

将移居湖南的4头江豚正是这8头江豚中的成员。在被捕捞上来之后,这4头江豚已经在网箱中进行了适应性训练,27日上午11时左右,将迁徙到何王庙故道核心区。在此次迁地保护行动中,还将同步进行长江野生鱼类的增殖放流活动,让江豚获得更为充足的食物供给。

从鄱阳湖到监利,车程长达7个小时,全程近500公里。8头江豚将分几次运输。“它们的身体一半在水中,还有一半露在外面。”对此,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表示,每台车上至少安排4名专家随车护送江豚,会不停地为它们背部浇水降温,此外,每隔半小时计数江豚的呼吸频次,避免它们因长途奔波在少水的情况下呼吸不畅。

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物种,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认为目前已不足1000头,预测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极可能在未来5—10年内灭绝。上世纪80—9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了保护长江豚类的三大对策,即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

这是中国第2次大规模迁地保护江豚,1990年,5头江豚从长江流域的不同地方被送到湖北石首的天鹅洲安家。为降低近亲繁殖的几率,2011年,保护区曾与水生所交换一头,2013年又从武汉江段引进过4头江豚。如今,保护区的40多头江豚虽然并不都是最初5头江豚的后代,但已有近亲繁殖的迹象。

近亲繁殖会导致物种的衰退,因为在遗传中会有一些基因丧失”,工作人员称,虽然这一规律是否同样适用于长江淡水豚还需进一步研究,但事前防范还是很有必要。此次从鄱阳湖引进江豚,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2005年至2014年的种群数量监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江豚的种群稳定在450头左右,数量接近长江流域全部江豚种群的一半,江豚的数量稳定,种群结构合理,是最优良的江豚种群资源库。

打造江豚“新家”,上万渔民弃渔上岸

此次江豚的另一个迁地——何王庙故道,更是长江野生生物的“家园”。作为1968年长江经人工裁弯取直而形成的长江故道,何王庙长江故道下游与长江自然连通,没有航运的干扰,江豚可在自然条件下繁衍生息。

鄱阳湖江豚打捞前一周,湖北荆州监利县何王庙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内一片繁忙。实际上,为了迎接此次乔迁的江豚,何王庙故道3年前就开始准备,上万渔民为江豚的栖息之地洗脚上岸,32万平方米网箱、8000余米长“迷魂阵”一一清除。

多年来,何王庙故道一直是周边40万人口、200多户渔民、80万亩农田的水源地。直到2012年,这条水质优良,饵料生物资源丰富的故道才有了新的使命。

故道周边有208户渔民,有的祖孙三代在此养鱼,有的10岁起就以打鱼为生。没了网箱就没了营生,大部分渔民心理上难以接受。“除了引导再就业,还要尽量减少这些渔民的损失,并且让他们老有所养。”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反复思想工作,95%的渔民同意给保护区腾地。

2014年12月,湖北荆州监利县何王庙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通过省级晋升评审。

为保护生态,保护区组织3名渔政执法人员常驻,每天定期巡护检查执法,一年多来,已罚款1000多人,刑事拘留2人。

如今,何王庙故道水域一片清明,岸边立起的大型宣传牌上,“保护江豚,留住物种,美化长江,共建和谐家园”的字样格外醒目。

前期故道水产养殖退出整治工作,县政府及水产渔政部门列支220余万元。为防止江豚外游,又投资240万元筑起一道防护网,由于社会募捐只筹得110万元,目前还有130万元的资金缺口未填补。

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在水环境调查、资源监测、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希望能通过不同渠道争取资金扶持。

跨三省保护江豚,敲响生态警钟

近几年,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发现,在长江边的码头附近,往往能看到相对集中的江豚,“码头附近残渣剩饭多,因此小鱼小虾多,江豚竟冒着生命危险到人类活动密集的码头觅食,可想而知因为找不到吃的,它们实在没地方去了!

王丁说,大量的事实和相关数据显示,江豚的分布已不再连续,呈间断化,栖息地破碎化。“长江的自然属性被遗忘了,经济属性被过度阐释。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剧增,让白鱀豚、江豚等物种生存困难。

食物减少是江豚锐减的最大原因。“江豚是长江顶级物种,位于食物链顶端,它迅速消失的主因是没有鱼可吃了,这意味着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严重退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据了解,江豚常食的长江“四大家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有1000亿到1200亿尾的繁殖量,但是现在每年只有几十亿。

其次是航运、挖沙和渔民的酷捕滥捞。在科学家提供的资料中,近几年屡屡发现的江豚尸体大多是浑身伤口。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2012年调查表明,长江江豚数量为1040头,其中干流仅存500头,鄱阳湖约450头,洞庭湖约90头,年下降速率13.7%,且呈加速趋势,2006—2012年的下降速率超过1991—2006年的2倍以上。目前,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000头。

好在这些年,政府和社会都意识到江豚消失的影响和遗憾。“江豚保护‘全国一盘棋’,三省联动。”在王丁看来,首次从异省输出江豚进行迁地保护,对江豚保护意义重大。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