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企业不能“任性”(生态论苑)
面对“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那些原来被惯得“任性”的企业必须认清形势,不触碰法律底线,才能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最近,一起一波三折的环保巨额罚单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陕西咸阳一家企业因超标排污,今年初被环保部门处以20万元的罚款,因企业拒不整改及缴纳罚款,罚款升至1580万元。面对巨额罚单,企业反而将环保部门诉至法庭,随后又撤诉,并缴纳了罚款。
从拒缴罚款,到起诉环保部门,再到撤诉缴纳罚款,涉事企业态度的变化值得深思。
按日计罚、停产整顿等措施,让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但一些企业仍在观望新环保法是否真的会严格执行。陕西这家涉事企业当初面对20万元的罚单,就没当回事。
实际上,这家企业面对新环保法的态度,反映了不少企业的心态。过去,环保法偏软,执法层面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不少污染企业虽然屡触法律底线,依然活得很“滋润”。面对有了钢牙利齿的新环保法,面对不断强化的执法,如今,这些被惯坏了的企业还有不少没有醒悟过来,在惯性思维下,遇到环保执法,心存侥幸,不去正视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抱有这种想法的企业的确是看错了形势,打错了算盘。
过去几十年,一些地区忽视有限的环境容量,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却没能对宝贵的环境资源予以保护,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环境事故频发,环境质量陡降。
不顾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人们的迫切期盼。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不能认清形势,仍然肆意排污,践踏法律,那它将面对的必然是高悬的法律利剑。陕西咸阳这家企业能够适时认清形势,认错担责,这是识时务之举。
守法是底线。企业首先要摒弃靠牺牲环境成本获得利润的发展路径。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天性,但企业经营者必须想明白,指望不治理污染获得竞争优势的想法不仅落伍,也很危险。违法上马、没有或者根本不用治理设施、超标排放等等原来的“任性”行为,在强势法律面前必将受到严肃追究。依照新环保法及其配套办法,这样的企业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后果,企业负责人还将面临行政或者刑事惩罚。可以说,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证不触碰法律底线,企业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也许还有企业为自己守法、他人违法没被追究感到愤愤不平。可以肯定的是,严格执法的氛围正在形成,保证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比如,近日,财政部、环保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将树立先进典型,并对环保“领跑者”给予适当政策激励。
守住守法底线,并不断向更高的环境目标迈进,企业竞争力将逐步提升,美丽中国才会大有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