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污染企业为何能在乡村起死回生?

07.09.2015  10:47

  针对目前农村污染问题,人民日报9月6日刊发《拒绝污染“上山下乡”》。文章指出,如今经济正在转型,随着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执法越来越严,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待不下去了,变着法子“上山下乡”,工业污染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成为突出现象,不少村庄成了新的“生态灾区”。污染“上山下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经济落后、有上项目冲动的地方。(9月6日《人民日报》)

  一边是连片的庄稼绿意盎然,一边是污水、垃圾臭气熏天。这就是报道对于河北某县的描述。正如村里租地大户感慨的一样:家乡是有名的洼淀,水多、鱼多、打粮也多。这些年,城里的不少小化工厂搬下乡,人们有钱了,但淀干了,水臭了,鱼没了。

  无奈背后是残酷的现实,一个曾经青山绿水的村庄凋零了。忧心的是,这并非个案。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的背后其实站着一个个引路人。只有找到这些引路人,并且在这些环节戴上紧箍咒,才能终结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的悲催。

  第一个引路人:法网柔情。随着对污染整治的重视,为了回应公众不再戴着口罩看风景的哀叹,很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污染企业的清理。这种清理已经成为了全国热点。但是在清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该有的法网柔情。只是不允许在这个地方生产了,至于说会不会继续生产,执法部门并不去深究。对于污染企业应该坚持的标准是不留任何希望。不该有的法律柔情,成了引路人。

  第二个引路人:中介媒婆。在市场上活跃着一批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打着帮助招商引资的幌子,在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之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错误的婚姻诞生了。“穷地方”和“污小姐”就这样顺理成章的走在了一起。这些中介组织既拿了污染企业的好处,也拿了地方招商引资的提成。对于这样的中介组织这个恶媒婆需要好好整治了。

  第三个引路人:错误政绩。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他们也知道这些企业都是别人不要的。可是,面对“好的引不来”的尴尬,他们也就选择了污染企业。在他们看来地方财政高于一切,政绩工程高于一切。在这种错误的观念引领下,一个个污染企业也就在“上山下乡”中起死回生了。

  第四个引路人:环保包庇。别看这些跑到山上的,跑到农村的企业都是污染企业,可是这不代表他们是不合法的。他们很多都披着合法的外衣。问题是,这些合法的外衣恰恰是害人的狼皮?这些狼皮何来?违法审批中,这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就是在故意包庇。他们也成了污染企业瞒天过海的引路人。

  目前经济正在转型,随着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执法越来越严,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待不下去了,就变着法子“上山下乡”,工业污染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成为突出现象,不少村庄成了新的“生态灾区”。这是悲催的。如何终结这种悲催?就要拿这四个引路人开刀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