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汪国真带走了90年代的纯情和诗意

27.04.2015  12:01

  记者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家、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26日去世,享年59岁。上世纪90年代,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其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等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澎湃新闻4月26日)

  汪国真走了,随之而去的还有90年代的诗意。今天我们重新翻开那些昨天的诗句,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令人难忘。这就是好诗的魅力所在,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才能愈发显现其生命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汪国真热”就是90年代的一个特定符号。上世纪90年代,应该说是属于诗歌的黄金年代,现在很多优秀的当代诗人都是在90年代开始诗歌的创作。文学青年就如同今天的愤青一样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追求。所以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汪国真的诗歌走红并不是偶然。这个人即使不是汪国真,也可能是李国真、张国真。

  汪国真、席慕蓉等诗人以其清新、通俗著称,迅速在读者中走红,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对于汪国真的诗歌,评价不一,有人称为哲理小品,也有人称其平庸无常。但谁也不能否认“汪国真热”对于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汪国真之后,虽然我们也有为数众多的诗人,但很多年内我们再也难以见到有人有像汪国真那样的影响力。即使是最近的“余秀华热”。

  从汪国真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到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们所感受到的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不同诗歌特色。相比于90年代的清新诗意,我们今天的诗歌充满了无病呻吟、词语堆砌与肉欲纠结。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桃花体”、“乌青体”其实算是对“汪国真体”的一种抄袭。汪国真的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并不在于其诗歌艺术如何高超,而在于其通俗易懂。而这恰恰是今天诗歌创作的短板。当诗歌只是变成了个人的自言自语,我们又怎么能苛求别人也能读懂?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汪国真的诗歌似乎已经过时,然而其所代表的时代和价值追求却值得我们怀念。物欲横飞的年代,我们有吃有喝,有房有车,却少有诗意。我们接受了太多的外界信息,可精神却依然贫瘠。汪国真走了,“汪国真热”却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