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条官帽子” 清明祭祖使不得

25.03.2015  16:05

  清明节临近,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提到的“死亡”、“祭祖”、“扫墓”等词汇,很难与孩子直面生死问题。

  那么,如何利用清明节来场生命教育?为什么说清明文化是家风文化,也是政风文化、生态文化?近日,第五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南昌召开,两岸近百名国学、殡葬与民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此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利用清明节进行生命感恩教育

  “妈妈,人死了去了哪?”市民周女士听到6岁儿子的这一问题,显得很无奈。她说:“最近,清明节扫墓是一家人的主要话题,有时儿子会问一些关于祭祖、死亡等方面的问题,我真不知怎么回答儿子。

  对此,参加论坛的江西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副所长徐春林表示,其实清明文化就是生命文化,“清明节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徐春林谈到,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祭奠先人,让“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节日,成为中国式感恩节。

  “现在部分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替他人着想,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同时,他们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徐春林看来,千万不要向孩子宣传“人死如灯灭”,当孩子了解“死亡”的初步含义后,家长就要给孩子灌输珍惜生命的概念。

  徐春林表示,要让孩子知道死是人的生活终止,但生命可以永存,人的血缘生命(如父母、儿女)等与人际生命(如亲戚、同事)等的生死,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并非同步。

  来台湾的高雄师范大学教授黄有志也认为,在台湾地区,利用清明节进行生命教育推广得很好,而且清明节对于成人也是一堂生命课。

  烧“官帽子”是对清明文化的误读

  与会者谈到,每到清明,一些地方的殡葬品、祭奠品市场令人匪夷所思:祭品中不仅有纸做的汽车、护照、金条等,更有甚者,为了让先人也能过一把官瘾,竟然将人间的显赫“官帽子”也烧给先人。纸醉金迷之余,其实是对“清明节”的误读。

  参加论坛的民族文化的“呐喊者”李汉秋介绍,当前反腐倡廉,政治生态清明成为热议话题,其实清明文化就是对为官者进行清廉教育的好资源,因为清明节还有一个清廉故事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尔臣子介子推,抱母葬身火海前曾留诗曰:“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李汉秋指出,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期盼,清明节的由来,也蕴含着传统文化里清廉为官、廉洁从政的思想,而将清明节变成低俗祭奠品的“”场,不仅无法达到纪念祖先的本意,更有违清明文化也是政风文化的本意。

  ■信息日报记者洪怀峰/文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