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田变沃土 看上犹社溪如何破解耕地撂荒难题
“100多亩的撂荒田,经过村里的协调流转,现在都整理出来,全部种上了优质稻。”近日,在上犹县社溪镇麻田村,村党支部书记陈祥新指着一大片长势喜人的水稻对记者说。不远处响起了轰鸣的机器声,种粮大户孙振华驾驶着旋耕机,翻卷的泥土中蕴藏着丰收的希望。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随着城乡经济的相融互动、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上犹县社溪镇找准耕地撂荒问题症结,探索出“345工作法”(三个原则、四个步骤、五种模式),采取自主复耕、委托他人代耕、村集体代耕、村集体组织流转、依法依规强制复耕等一系列举措,盘活耕地资源,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有效破解耕地撂荒难题。截至目前,该镇试点的4个村撂荒耕地复耕面积达到了99%,全镇撂荒率由10%下降到5%。
麻田村的“米缸子”
“保护耕地,拒绝撂荒。”在社溪镇麻田村,这些宣传标语随处可见。镇干部蓝佳梅告诉记者,该镇归纳整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收集的关于防止耕地撂荒的建议,出台了实施意见,100多名镇村干部和“三送”队员走村入户进行政策宣讲和调查摸底。
3月底,村里的摸底调查结果出炉:撂荒地107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5%,撂荒时间短则一两年,多则十多年。“田都荒了,以后吃什么?”很快,《麻田村防止耕地撂荒村规民约》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在家的村民立刻行动起来,趁着时节种上了水稻、山药、油茶等,麻田村装扮一新,重新披上“绿装”。
“对于撂荒土地,您可以选择自主复耕、委托代耕或土地流转……”在外务工的胡宏勇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他立刻联系家人,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站,将撂荒土地流转给镇里招商引资种粮企业——广东惠州世纪五丰集团,每亩获得500元租金。 经过“点对点”的政策宣传后,像胡宏勇一样将土地流转的村民共有100多户。
五丰集团利用流转过来的撂荒田,建立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进行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管理,并尝试稻田养鱼。“我不用在零碎、分散的田里来回奔走了,这样可为周边自主复耕的农户提供全程机械耕作、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服务。”基地负责人高兴地说。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以前大片的田地荒掉了,令人痛心啊!现在,大部分荒地复耕了,成了老百姓的‘米缸子’,大家心中不慌了。”麻田村97岁的老党员胡才荣欣慰地告诉记者。
江头村的“菜篮子”
近日,在社溪镇江头村的田间地头,上犹县宏泰果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为葡萄和黄瓜秧苗松土、覆膜。该公司在江头村流转了500余亩土地,并投资500万元建成果蔬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采用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等技术,发展果蔬混搭种植,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500多亩土地中,112亩是复耕撂荒田。原先,因为种水稻效益低,许多人认为在家种田不如打工挣钱。现在有人愿种、有人愿租,价钱公道,两全其美。种植的瓜果蔬菜直供赣州市场,村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江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能活说,村委会为外出务工和劳力不足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站将撂荒田转租给农业开发公司,并签订规范的耕地流转合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村民利益。
除了流转的部分复耕土地外,江头村还有部分土地由于无法灌溉,广种薄收,常年荒芜,杂草丛生,野猪常常出没其间。该镇积极向上争资立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复垦成耕地,仅江头村就新增耕地面积60多亩。该镇在2013年和2014年已实施了两期土地开发整理,第一期新增耕地面积达360亩;第二期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630亩。同时,社溪镇成立了“党员助耕队”,帮助劳力不足的农户抢种抢收,为有意愿复耕的农户筹资筹劳,并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让种地的农民有盼头,让复耕的农民有劲头。
沙塅村的“钱袋子”
走进社溪镇沙塅村,漫山遍野栽种的都是丹桂、银桂,蜿蜒的水泥路上不时有农运车驶过,间或有村民在山上劳作。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栽满了桂花树,与幢幢客家新居构成一幅山水田园画。
“土地流转后,我不仅每年可收取租金,还可优先到基地当工人,一块土地,两份收入。我既挣了钱,又能照顾家里。”村民黄顺兰说,从务工回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多年的撂荒地也都栽上了苗木。
过去,沙段村荒山多、耕地少,是上犹县三大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每到五六月,沙塅村水灾频发,到了七八月,又缺水干旱,分散、偏远的坑尾田涝不能排,旱不能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久而久之,灌溉沟渠严重堵塞,撂荒田地杂草丛生。
“县里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先后投入1600万元,提升耕地排水、除涝能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荒山进行开发,修筑环山道路41公里,完成条带开挖面积达8300亩,引进了农业开发公司对村民的耕地和山林进行流转。”社溪镇副镇长刘志强告诉记者。如今,沙塅村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桂花品种齐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让“望天田”成了一片小森林,全村富余劳动力全部成了产业工人。
据村党支部书记何善学介绍,沙塅村通过发展桂花苗木产业,撂荒田地绿了,村民口袋鼓了,90%以上的村民盖起了小洋楼,60多户村民开起了小轿车。(张鸣 记者张宗兴)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