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沉淀自我的理想与就业竞争的现实

14.09.2015  10:18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希望你们能够放慢脚步,选准方向,打好基础,不要急于发表多少文章,不要过早地担忧就业前景。”在12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在致辞中劝勉新生“倾听内心、沉淀自我”。(中国青年报9月13日)

  校长寄语,语重心长。每年一到开学,大学校长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各种励志美文竞相呈现。“不要急于发表多少文章,不要过早地担忧就业前景”,应该“倾听内心、沉淀自我”,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的致辞同样是属于励志派的风格。

  新生入学,自然需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需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然而同样需要告诉他们现实的残酷。如白春礼所言,“放慢脚步,选准方向,打好基础“这自然没错。可“不要急于发表多少文章,不要过早地担忧就业前景”却略显空洞无力。

  不急于发表文章,很可能就无法取得相应的学位。不担忧就业前景,除非根本不用为就业发愁。很显然,在当前的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倾听内心、沉淀自我”。现实语境下,无论是学业的竞争还是就业的竞争,实际上都很残酷。对于学生而言,需要的其实不是放慢脚步,而是只争朝夕。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要想做到“倾听内心、沉淀自我”,静静地聆听自然的声音与内心的回响,坚持与世俗的洪流保持理性的距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无求无为的境界更像是一种丰满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如此的逼仄和残酷。如果没有考试成绩的要求,没有论文数量的要求,没有就业的后顾之忧,我们似乎才有“沉淀自我”的机会。可这样的优渥的条件,有几所大学能够做到?

  每一年的校长寄语,或慷慨激昂,或语重心长,都堪称励志美文。可在笔者看来,我们新入学的大学生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种心灵鸡汤,而是醍醐灌顶式的当头棒喝。当前严进宽出式的大学培养模式,60分万岁的目标追求,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大学学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们并不是放慢脚步,而是加快脚步去学习、去思考。告诉他们不好好学习,未来就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这或许比给他们画一张大饼要实际的多。

  人的确需要“沉淀自我”,但大学生们需要对学业,对就业前景有一个理智的判断。盲目的乐观不可取,过度的悲观同样没有必要。沉淀自我是一种心境,可这并不影响对未来就业的担心。换而言之,由于有就业的压力,我们的大学生们或许才心存奋斗的理想和学习的动力。而这也是大学校长们应该告诉新生们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