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近两千年 徐孺子墓面临被挖毁
史料文献中记载的东汉贤人徐孺子墓图片。
市民万赣州手指的石块是徐孺子墓碑碑脚及基座。
以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徐孺子(公元97-168年)名字命名的孺子路、孺子亭分别是南昌市老城区主干道和“豫章十景”之一,这在英雄城可谓妇孺皆知。而鲜为人知的是,据史料记载的徐孺子墓所处之地竟淹没在人口密集的西湖区十字街居民区,墓地原址还留有墓碑的碑脚、基座。
江西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黎传绪教授曾向南昌市西湖区有关部门呼吁了多年,希望在徐孺子墓原址建“徐孺子陵园”,为南昌增加一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未引起重视。近年,西湖区政府启动了涵盖建在该墓地原址上的居民区在内的十字街棚户区拆迁工程,而建设中涉及沉睡在地下近2000年的徐孺子墓该如何进行保护却无相关措施。为此,黎传绪、徐氏后人及徐孺子研究会近日纷纷向本报强烈呼吁:挖掘机下抢救徐孺子墓。11月6日,记者随他们来到十字街调查采访。
淡 忘 民房建在徐孺子墓上
走进十字街409号居民区,记者发现此处的居民楼外墙上都有待拆标记。提起徐孺子墓,一些中老年市民都会主动指认墓地及墓碑所在位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409-12号、409-13号两栋居民楼在徐孺子墓原址的边缘处,两栋楼前的十余平方米水泥平地竟是徐孺子墓室的正上方,紧贴409-12号楼墙边的一段三四米长、四五十厘米宽的青石墙根是徐孺子墓碑的碑脚及基座。
据了解,曾随父辈守护徐孺子墓的守墓人徐志勇就住在该原址附近。当天,徐志勇不在家。徐志勇的邻居,67岁的万赣州向记者描述了他儿时见到的徐孺子墓:该墓非常简朴,用厚厚的红条石垒成,整个墓呈八边形,墓基直径约10米,墓高约6米,墓顶有一个红石圆柱,墓后有两块石碑。
黎传绪翻出西湖区地方志等史料向记者介绍,居民描述的徐孺子墓与史料图片基本一致。他说,1957年,当时的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徐孺子墓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徐孺子墓被夷为平地。从此,徐孺子墓渐为世人淡忘。1996年,西湖区政府迁葬其衣冠冢于孺子亭公园,并将修复后的旧墓碑立在衣冠冢前。
保 护
呼吁多年未得响应
黎传绪向记者介绍,徐孺子学识渊博,品节高尚,因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深受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因他不满宦官专权,多次征聘不仕,时称为‘南州高士’。因此,孺子墓中估计不会有多少财物,可能仅是他的棺椁、遗骸以及他的著作等书画文献史料。值得庆幸的是,孺子墓被夷平后,居民在墓室上建起了民居,未损毁墓室,两块墓碑也保存完好。
“徐孺子是南昌乃至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拆迁工程不应该盲目地将其墓室挖毁,应加以保护或合理、科学地进行挖掘。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孺子墓,值得政府部门思考。”黎传绪说,南昌历史上最著名的名人有两位,一位是“江西福主”许逊即许真君;另一位就是“南州高士”徐稺即徐孺子。幸存的孺子墓无疑是南昌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
黎传绪、徐氏后人及徐孺子研究会学者均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借十字街棚户区改造契机,在文物部门指导下,保护好徐孺子墓,在原址建“徐孺子陵园”,使其成为南昌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或者挖掘、利用墓室“宝藏”,供世人更好地祭奠徐孺子,研究徐孺子文化。
黎传绪等学者对记者说,近七八年,他们多次与西湖区文化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但一直未引起重视,也无相关说法。他们分析,因拆迁项目是区政府主导的,区文化部门不“干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调 查
拆迁项目没有上报
就这些说法,11月6日下午,记者联系西湖区文化局刘姓局长,她听说记者询问十字街拆迁中如何保护徐孺子墓问题时表示,要先向区委宣传部报告后再回复记者。而截至记者11月10日发稿时,区文化局及区委宣传部未作出任何回应。
就徐孺子墓可能面临被挖毁的担忧,南昌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态,近年,西湖区在大拆大建中,已有不少文物消失了,曾受国家文物局点名批评。根据我国相关文物保护法规定,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并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而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系违法行为,施工单位将受处罚,且相关行政责任人将被追责。该负责人明确表示,南昌市文化局至今未收到西湖区政府提交的有关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十字街棚户区拆迁项目申报材料。下一步,南昌市文化局将督促西湖区文化局密切关注该项目施工进展,杜绝任何文物保护单位被人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