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袅娜张爱玲

18.12.2015  10:34

  □杭文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孤独地死在美国公寓里。然而她的传奇并没有落幕,二十年来在华文世界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张爱玲热。自张爱玲辞世后,张爱玲热逐渐从学术界蔓延到读书界。在海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她的很多散佚作品不断被发掘整理。

  张爱玲去世十周年之时,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纪念集《沉香》,其中的散文和剧作均是近来相继浮出水面的张爱玲佚文,还有多幅张爱玲的遗物照片。无论是《私语》辑中的散文小品,还是《戏梦》辑中的电影剧本,每篇都有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故事,一段或动人或有趣的因缘。封面是极艳俗的桃红,据说是张爱玲喜欢的颜色。反面扉页带青、蓝线条的紫色,和书名页、目录页带古代花叶纹的淡黄色,都极其合符张爱玲的品味,也更有这季节的味道——前者如秋夜,后者如秋日。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对“沉香”都不会感到陌生。张爱玲写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千载沉香遗迹在,谁将绝调写风神”,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些张爱玲的佚文,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

  一直都认为自己已经把张爱玲读烂了,提起张爱玲总是联想到苍凉、残忍、冷漠之类的词。张爱玲很喜欢“凉薄”这个词,用来形容她自己的作品也很贴切。张爱玲的笔下鲜有爱情,最浪漫的不过是目标明确的调情,比如白流苏。张爱玲的男女模式是,女人通过征服男人的精神占领男人的物质。看她的书,如同翻看着泛黄的旧照片。借着一帧帧旧照片,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一桩桩旧事,或喜或悲,都不用放在心上。

  直到看了《沉香》,字里行我感到张爱玲原来是很温暖的,透过“冷冷的成熟”,那是一种“泽及万世而不为仁”的温暖。她把根扎在最低处,从这里长高,高到俯视人类的悲哀,却并不高高在上,她与一切同在。张爱玲宽容人性的弱点,说到底她还是悲天悯人,还是爱人性的;她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

  张爱玲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但是有所超越,朝向那广大而深邃的所在。对待儿女情长,乃至生老病死,她只是怜悯;她感动于别人顾不上、达不到或不懂得的地方。张爱玲能体谅天下人的情感,这种体谅就是她的情感,而她的情感不限于体谅。她的一生,没有享受过家的温暖,不知她是否遗憾?千千万万个孤寂如她的女性,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她用犀利的文字,记录了盛世时的东方大都会中的自私而真实的人们,以及他们挣扎的人生。张爱玲是被历史、岁月、人类世世代代最根本的希望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所感动,这种感动无限沧桑。

  张爱玲因其小说和散文的成就,而获得了大量的“张迷”和模仿学习者,但迄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她。因为推崇,所以有人摹仿。然而张爱玲的文章不可学,没有经过钟鸣鼎食,末落大家余晖氤氲浸染的人,写不出那样精致的颓废。线装书的陈香,弥在她的眉梢眼角,绮丽成她的冷艳之笔,行走出一道通幽的回廊。沉香屑里的第一炉香,还没有燃尽,灰烬也成了古董。她有一句话,对于晚辈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也更确实:“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的生命的确是“华美”,无论先前的显赫,还是后来的寂寞,张爱玲算是最苍凉的女子了。于是看她的人的心也会变得苍凉,在她的文字里,敏感,琐碎与或世故,冷漠并存。既然连欢喜也如此卑微,那么悲凉也就自然而然地从骨子里泛出来。原来爱上一个人,心便低到尘埃里。因为那凄幽的美丽韵味悠长,所以有了几多看破红尘的追随。然而张爱玲敏感而早熟的心灵,过早地感受到亲情的淡漠,爱情的破碎,家族的算计,世俗的可讽,幼小的心灵早早感受到彻骨的苍凉。苍凉,不是低低地怨诉,而是冷静的表白,更见惨伤,人生原来如此无常。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