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沙化程度回到十年前”的生态警示

18.05.2015  17:10

  宁夏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至少有2万只羊和三四百峰骆驼在戈壁草原上肆意啃噬,致使原本薄弱的草原生态面临沙漠化的威胁。以前是晚上出来偷偷放牧,现在干脆把羊圈建到草场上,大白天公开放牧了。有人说,这儿从2013年开始沙化,目前沙化程度已回到十年前。(《新消息报》5月18日)

  多年来,通过实施禁牧封育,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提高了环境质量,极大改善了空气质量,但是,如今的禁牧封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践踏,沙化程度已回到数前前,让人唏嘘,也让人心酸,更让人深思。

  造成如今禁牧封育工作不力,甚至名存实亡,和一些地方对巩固禁牧封育成果的艰巨性认识不高:有的认为禁牧封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可以松口气了,或者可以实施轮牧了;有的认为当前正处于缺草期,农民养羊不易,增收困难,对偷牧特别是边远地方的偷牧监管松动。特别是乡镇禁牧封育的主体责任未得到有效落实,对偷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关键的是,之所以造成禁牧封育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和地方领导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一些地方领导要的是经济发展,要的是政绩,要的是GDP,必然导致对生态建设的忽视和漠视,生态建设需要上下一盘棋,上行下效,如果上面的领导在人代会上说的好听,但是到了基层却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基层领导依然我行我素,那么生态建设必然沦为纸上谈兵。

  解决农民、牧民肆意放牧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首先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减少农民对草原的生存依赖,这不仅考验政府的生态智慧,更考验扶贫的策略。其次是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素养,要让农民朋友知道,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就是为自己进行生态储蓄,破坏生态,自己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保护生态,就是为自己造福。

  同时,也应该看到,摆脱贫困与维持良好的环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现实中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而这常常是人们技术选择的结果。是某种摆脱贫困的方式导致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或是某种保护环境的方式间接造成了新的贫困,而人们原本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避开二者在近期可能存在的矛盾。从长远来看,消除贫困和维护良好环境之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几乎总是相互促进的,是可以达到良性循环的。摆脱贫困后的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增大,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投入去维护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提供给人们新的、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今天,良好的环境应成为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再是奢侈的需求。

  山水林田湖草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啃光了草,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这样的道理需要深入到地方干部的骨髓里,才能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生态,不仅要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而且关键是要看做的好不好,只有积极作为,才能够让老百姓放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生态保护,关键在于落实,沙化程度回到十年前就是一记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