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断崖:河北每平方公里年产出不足北京10%

02.12.2014  14:0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而目前的京津冀,有的是沃土,有的是贫地,无论是经济、交通、产业,还是基础设施、民生保障,都与协同发展的要求存在着一些不合拍的地方。

  如何破解难题?

  11月26日,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来自三省市的领导同台对话。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北京要“自觉主动地瘦身健体”;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区长宗国英指出,天津的发展机遇在于“错位融合、优势互补”;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最实在,他说,“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就演好什么角色”。

  三省市“各就各位”,根据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市场导向,谋划和营造具有本地特色、与相邻区域互补共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破题之策。

经济断崖”:

   河北每平方公里年产出不足北京1/10

  天津白领李盼冬的老家在河北邯郸,每次回老家的交通问题都让她颇为纠结:“K字头”火车直达,需要七八个小时;高铁快,但天津到邯郸没通高铁,只能先到北京,在北京南站坐地铁到西站,再坐高铁到邯郸,“大包小包地奔波”,4小时到家。

  “啥时候才能不上北京转车呢?”李盼冬颇为期待。

  不只李盼冬有这样的困扰。事实上,从河北省会石家庄到省内的唐山、秦皇岛等地,以及到天津,乘高铁都需经北京中转。不仅高铁,公路交通也是类似状况,可谓“条条大路经北京”,三地间互联互通程度很低。

  据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介绍,京冀之间还存在一些“断头路”,“现在还有20多条高速路和省级干道没有打通”。

  交通状况只是一个缩影,京津冀现状与协同发展的不合拍重点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据杨崇勇介绍,河北省人均GDP为38716元,不足北京、天津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北京、天津的1/5左右。此外,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河北的胸膛里跳动着北京、天津两颗强劲的心脏,而河北自身这个躯干却是瘦弱的。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三地间存在“经济断崖”: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产出是1.73万元,天津为1.2万元,而河北仅为1500元。

  就好像穷亲戚和富亲戚之间难言生意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三地之间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合理转移、协同发展的难度也很大。

  “从上海到苏南,产业转移很顺畅,而北京、天津转移到河北就很不顺,为什么?因为前者是个缓坡,推车顺着这个缓坡就推下去了,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是一个悬崖,推个车,那就掉下去了。北京和河北之间存在着这个悬崖。让企业转移过去,企业不愿意。让北京的居民转移过去,居民也不情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说。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杨崇勇表示,北京的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只有1%往河北转移,50%是转移到了江浙和广东。

  京津冀三地之所以没有紧密的经济合作,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肖金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行政阻隔。“中国官员信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由于GDP政绩观作祟,三地各自为政,只考虑当地发展。都希望通过一体化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且不愿意把自己的财政收入分配出去。

  “以天津碱厂为例,过去天津碱厂所需原盐来自长芦盐场,但如今盐场的大部分已改为建设用地。我多次提出天津碱厂在天津已经没有优势,可以搬迁到河北或者山东等地,最起码搬到大港区。但碱厂所在的塘沽区不愿意其搬离塘沽,天津市更不愿意其搬离天津。”肖金成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直言不讳:“屁股指挥脑袋,这是批评领导的一句话。但仔细想一想,屁股就是要指挥脑袋呀,我是这个省的省长,我不为我这个省着想,我怎能去为人家的省着想?京津冀三地,要没有中央层面来做规划,两市一省,你怎么好去规划别人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