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现战国时期人类活动遗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
这些或是当地人生活中使用的陶片
河源连平油东村八字山发现战国时期人类活动遗址 山顶大量坑窝据猜测是古人类打树桩留下的。
在河源市连平县油东村八字山山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近期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目前,该处遗址的抢救性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现已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古人类使用过的零碎陶片和部分石锛、石柱等石器。
遗址年几何?
初定为战国时期人类活动的古遗址
据连平县油溪镇文化站站长黄乐南介绍,今年上半年,连平县文物普查队在建设中的昆(明)汕(头)高速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油东村路段(当地人又称“龙怀高速连平段”),意外发现了在建开挖的昆汕高速油溪路段有一处名叫八字山的山顶上有零星裸露的陶片,于是向上级文物管理单位反映。
黄乐南称,实际上,在昆汕高速连平油溪段未开工进驻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已到此踩点,上个月,省文物考古所进驻遗址现场,并开始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每天组织20多名村民进行开挖。
当时,有传言这里是一座古墓,后经考古发掘,基本排除了这一传言,初定这是一处战国时期人类活动的古遗址,遗址占地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现已挖掘出土一大批战国时期人类生活使用的陶器碎片以及石锛、石柱等石器。
这里曾发生了什么?
或为躲避山洪或战乱在山顶搭茅房
昨日在现场,20多名村民在山顶周边及其靠北方向的边坡进行挑土、开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专家现场监督指导,考古遗址发掘现场拉起警戒线封锁。
遗址发掘的地方被划成数块类似房屋屋基的形状,里面有一个个坑窝,现场参与监督考古挖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这些被挖出一处处深达近1米的坑窝,是古人类在山上打树桩而留下的遗迹。专家据此猜测,这里有可能是战国时期先民在此修筑屋基或修建瞭望哨所而留下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名专家称,具体情况要视今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之后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定论。
连日来出土的陶片数量较多,文物考古专家在现场将其分门别类,足足装有数麻袋之多,但都是以零碎的陶片居多,还有部分古人类使用过的石锛以及形状各异的石器。
站在山顶遗址往山下远望,山下都是平坦的田野,一条小溪环绕山脚。因此有一种猜测称,当时,山下应该是一条宽阔的河床,古人类为躲避山洪或战乱而在山上用树桩筑茅房居住。专家称,从此处遗址出土越来越多的陶片和石器来看,古人类在此处的活动遗迹众多,涉及范围广。
遗址带给我们什么?
借此研究古人类的居所构造特点等
连平县博物馆馆长胡小江称,连平县有悠久的人类居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近年在连平县境内对文物普查及实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连平境内就已有人类居住。
胡小江称,这次的考古发掘结果也再次佐证了在战国时期,连平县境内就频繁有古人类到此群居或活动。他说,此处遗址及出土的考古实物,对今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当地古人类生活、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考价值,同时对研究岭南地区古人类居所的构造特点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
现场挖出的坑窝,专家猜测是当时人打树桩留下的。
连平历史倒带:
昔属百越之地先秦遗址多多
据《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连平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连平属南海郡,为龙川县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连平属南越地,历史由来已久。
连平县境内现有13个镇,近年均发现有新石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而且遍布全县九连山的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各级文物考古专家在连平县境内已先后发现山岗遗址13处、古墓13处、古塔7座、古桥梁11座、南宋时期和明代摩崖石刻4处以及古教堂、古宗祠100多间,已出土发掘和收集到的新石器标本105件,各个朝代的陶器及陶片一大批。此外,该县文物普查队同时还在县境内发现窖藏遗址等古遗址18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旧址、遗址、纪念碑共31处。
在众多考古发掘的遗址中,考古人员在连平县境内发掘的所属战国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有:忠信镇曲塘村胡屋村小组的矮山遗址、忠信镇东升村下排坑的牛栏坑遗址、大湖镇湖西村的大坪山遗址、绣缎镇尚岭村的八斗种遗址、田源镇田西村的窑头山下遗址、隆街镇隆兴村的朝山遗址、高莞镇二联村的黄岭山遗址等7处。
考古在身边
那些唤醒的遗址 改写广东文明史
在广东这块土地上,远古人类曾活跃地活动生活着。现在,一众考古人也不停地在努力还原那些年人类祖先们的生活场景。那些沉睡千万年的遗址,正在苏醒……
1958年 韶关
发现12.95万~13.5万年前的马坝人
马坝人是1958年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三公里的狮子山石灰岩溶洞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该化石的年代距今12.6万年。
据研究,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1978年 高要
发现距今3000年的最早水上居民
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在高要金利镇茅岗村考证,并出土了大量人骨、木器、石器、骨器、陶器、竹篾编织器以及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鳄鱼等鱼、兽的骨和牙齿。同时出土一批渔猎工具和45.6米长、2至3米宽、2米多厚的贝、蚌、蚝壳堆积层墙。其木结构建筑遗址,揭开了3000年前南越族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广东已知的最早的“水上居民”。
1983年 广州
发现约公元前122年的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被发现,出土了“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身份。南越王宫署遗址已知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6米。
2000年 博罗
发掘出先秦墓葬群 岭南文明史上溯至3000年前
2000年,广东博罗县考古发掘出300多座先秦时期墓葬。考古专家认为,这一广东迄今所发现的最大先秦墓葬群,使岭南文明史可上溯至3000年前。
专家认为,从墓葬群中发掘出的铜甬钟和鼎,和其他出土物反映出“钟鸣鼎食”的贵族气象,同时墓葬群以等级地位为规范排列整齐,不同墓葬随葬品差别较大,反映出当时曾建立相当完整的社会组织和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为寻找先秦之前的“缚娄国”提供了可能性。
2003年 东莞
发现5000年前的“珠三角第一村”
东莞蚝岗遗址于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后来考古人员在此处发掘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和蚌器,还发现了那一时期文化的标志——彩陶,甚至发现了罕见的石磨盘。在遗址地层的最底层(第6层),考古人员找到了古人的墓葬区,发掘出一具生活在5000年前的成年男性的遗骸。该遗址被部分专家定义为“珠三角第一村”,认为它的发现大大提前了珠三角文明史。
2014年 郁南
广东人类活动史提前至数十万年
2012年11月至去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云浮市博物馆、郁南县博物馆及罗定市博物馆等单位在南江流域开展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
专家们确认,郁南磨刀山遗址群确认为中更新世时期,其年代极可能早于北京猿人,该考古项目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并把广东已知的有人类活动历史大幅度地往前移。
出土石制品300余件,显示出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特征,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所发现石器中最具特色的是舌形手镐与手斧,表明其与西邻的广西百色旧石器在文化面貌上极为接近。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2015年 流溪河上游
发现先秦两汉时期遗址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流溪河上游吕田、良口、温泉三镇发现先秦两汉时期遗址共计220处。此外还发现了其他时期的墓葬、窑址,以及古建筑和碑刻、摩崖石刻等遗存。
专家指出,遗址分布的密集程度超出以往外界对该地区的了解和认识,极大丰富了珠三角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资料。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