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如何变“冠名制”为“责任田”

29.08.2016  20:06

靖安县和庐山市率先在全省实施“河长制”,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河长制”实施的效果如何?随着“河长制”在全省逐步推开,有人质疑其为“冠名制”,首批试点如何在实践中消除人们的疑虑,将“河长制”保护先行的理念落到实处,促进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建设?请听江西台记者占伟采写的新闻广角:《河长制如何变“冠名制”为“责任田”》。

近日,记者来到靖安县时,碰巧遇到一次联合执法。靖安县环境监察大队队长贾少伟与其它部门一道,对香田乡安全水库附近一座养猪场是否违法排污进行调查取证。

上午县里开了一个会议,就是通知我这边参加联合执法,进行调查取证。第一个,查他的规模多大;第二个,污染防治设施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第三个,刚刚也看到采样了,就看他的排放是否达标。

这座养猪场离水库仅有几米远,没有建必要的环保设施,由于隐秘在偏远处,周围树林茂密,不易被人关注。参与行动的靖安县水务局局长王仕钦告诉记者:

实施‘河长制’已经布置了,对所有水质有影响的东西,包括养殖业全面进行排查。一个,群众反映过;第二个,乡里排查到了,可能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作为全国首批河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靖安县和庐山市实施“河长制”已有一年多时间。如何将保护先行的理念落到实处,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记者发现,靖安县和庐山市在实施“河长制”中共同摸索出的经验是:依靠群众,把预警和监管关口前移。不久前,庐山市也端掉了一个非法养殖场,地点就在鄱阳湖湿地一偏僻处。庐山市河长办工作人员左强:

上传到我们河长办的‘易信群’,这个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不是我们河长办或者水利局能处理的,然后我们就上报一级河长,联系多部门,组织了相关力量执法。

自从江西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西已明确市级河长96人、县级河长997人、乡(镇)河长2559人。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不少声音,质疑“河长制”是“冠名制”。因为目前仅有16个县区开展了集中联合执法,不少县区“河长制”还没有进入实质性工作状态。针对质疑,庐山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黄孝明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河长制还是新鲜事物:

河湖管护体制改革创新缺乏政策依据,因为河长制是没有执法权的,只有部门有,特别是县一级在体制改革创新上难以突破,比如河湖管护综合执法,在队伍建设、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受政策限制。

目前“河长制”工作形式是联席会议制度,结构较松散,造成部分县市“河长制”工作缓慢。而外省,像福建省的大田县在“河长制”的基础上,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效果不错。在多次考察后,靖安县水务局局长王仕钦认为,可以借鉴福建大田县的做法。

如果真正每个县,成立生态执法局,从根本上更容易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由于受编制和人员限制,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还缺乏可操作性。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当进一步强化各地河长制责任:

省委、省政府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实施‘河长制’的决定,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党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流域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保护治理。将河湖长负责制固化为法规要求并明确规定,全省应当建立河湖管理体系,实行河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河长负责制”。

目前我省已经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纳入对市、县科学发展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向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逐级通报,并视整改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正不断强化。庐山市南康镇镇长吴隆进(出录音):

之前作为乡镇长,更看重的是经济发展、项目建设,那么我现在兼了这个二级河长之后,就感觉对河湖管护关注就会更多,多了一份责任。像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们都要到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看这个水是不是清,河是不是畅。

河长”是管水护水的第一责任人,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群龙无首、“九龙治水”难治水的问题。靖安县水务局局长王仕钦:

没有实行河长制之前,是群龙无首,很难启动联络执法的机制。就水治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群龙有首了,首是谁呢?县委书记、县长,现在一整套机制建立起来了,要联络起来比较容易,一个岸上,一个水里,两个拳头同时发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河长制的目的。

在理顺工作机制的基础之上,各地也摸着石头过河,创新“河长制”做法。在寻乌县长宁镇马蹄河岸边的防护堤上,记者发现了一根叫“断面桩”的柱子,长宁镇镇长蓝春英告诉记者,“断面桩”的设置地点位于两个村落中间,目的就是监测流进或者流出的水质。

因为我有3个农业村,我就分三个区域,每个月定期有工作人员来取水检测,(通过)断面水质,就看他履行‘河长制’实施的效果。

今年上半年,工作人员根据断面水质监测情况,反映其中一个河段氨氮等重要指标超标。

为什么前一个月达标,后一个月不达标,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分析,就发现支流那边有一户养殖的,排污设施没搞好,导致粪便排出来,我们立即让养殖户进行整改。

河长制”正以问题为导向,完善环保倒逼机制。庐山市石材行业污染问题曾经是困扰当地多年的环保问题,从去年开始,当地对200多家企业进行整合,集中搬迁到鄱湖高新科技项目区,庐山市发改委副主任陈维林认为,这项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得益于河长制的实施。

有些加工点,水的排放都是无序的,很多河港污染还是有点情况。正好我们在搞河长制管理,通过加工点的搬迁、取缔、集中管理,达到整治河港、湖泊污染的目的,我们整个河长制的推动有很大的作用。

靖安县水务局局长王仕钦认为,江西“河长制”的实施,正将河湖管理变成一块块“责任田”,对促进各地经济转型,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具有积极意义。

现在我们靖安创5A是从哪些方面来创呢?实际上是从生态环境来创,山好、水好在这方面做文章,我们并不是有几百年的历史古城在这里,我们创5A的前提条件就是绿水青山。创5A的方案里面,涉及到水的项目就有十几个,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护好了生态,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省鄱湖办副主任刘兵:“‘河长制’的实施,全省,省、市,县,它是一个网络,上下一盘棋。大家一起,共同的责任,这是一种转变。在这个基础上,将治水与我们控制污染排放、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环境里面的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等,都会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解决岸上影响水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巩固好、发挥好我们省的生态环境的优势,推进发展。”

各位听众,水生态的保护见成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中,“河长制”的实施就是一剂“催化剂”,加快了管水护水体制机制的形成。各地“河长”唯有思想认识要到位、职责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考核问责到位,才能象首批“河长制”试点县一样,真正变“冠名制”为“责任田”,在全国创造出生态先行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