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如“理政” 功到自然成
●吴祖荣
近日,通过观看《咬定青山不放松——习近平总书记论理想信念的八个关键词》学习专题片,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关键词”中的“三种境界”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在中央党校2009年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时的讲话中,习总书记要求用王国维提出的“三种境界”治学。他指出: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目的就是要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储备新知识,融入法治新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为脱贫攻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那么,通过观看《咬定青山不放松》专题学习片,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要积极陶冶“为文、为政、为民”的理想情操。第一种境界,乃为文之道。学者著述,立言为本;干部做事,立功为本。“两学一做”,就是要读原著,明正道;第二种境界,乃为政之道。“把困难当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小胜为大胜、学会十指弹琴”,就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充分体现;第三种境界,乃为民之道。“干事”要“干净”,做官先做人,重塑“成功不必在我”的革命情怀。
启示二:要彻底摆脱物质“枷锁”和精神纷扰。共产党人可以缺物质,却不可以缺信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党员干部被物质利益所“绑架”的不乏其例。今天,习总书记提出的“三种境界”,使我们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深切感悟到,一个人对事业和对学问的追求,应有登高望远的眼光,目极天涯的视野和望眼欲穿的执着。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无论在何处境下都不移情、不坠志,不管是“西风凋碧树的清静,还是“独上高楼”的孤寂,都应“望尽天涯路”,管它“山长水阔知何处?”,也要去寻个究竞。有了这种境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胆气便由此而生。有道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有了这种境界,就能吃得万般苦,到达追求真谛的成功彼岸。
启示三:要努力培养“专一、执着、献身”的求知心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方面,就是要求我们干事业、做学问也应有一种刻骨相思的恋人一样的精神境界,专心致志,情有独钟,只要认定了目标,就死死咬住不放,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哪怕是累得骨瘦如柴也“终不悔”,即使“人憔悴”也值得。另一方面,我们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学问、想问题、办事情要消除“从众心理”,眼睛不要总是在“众里寻”,而要转向“灯火阑珊处”。当你集中考虑一个问题久久找不到答案时,不妨也来一个“暮然回首”,把眼光和思维转向人少关注的地方,或许会不寻自得,奇迹也可能会出现,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这种独立思维,不入流俗,不随声附和的境界,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所需要的治学和工作态度。
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做“三种境界”的真正推崇者和实践者,治学如此,干事业、抓工作也如此。这对于部分“玩风过盛”、不思进取、不愿读书、懒于思考的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警示和教育。 (作者单位:玉山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