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渐成风尚 解难题还需良方

04.03.2015  13:56

  越来越多的“治未病”中心在各级医疗机构出现。3月2日,记者从南昌市卫生计生委获悉,针对去年中医“治未病”服务进行的一项督查结果显示,“治未病”渐成风尚,但南昌市民要真正全面地享受到高质量“治未病”服务,还有不少坎要过,需要一剂良方解决“治未病”服务难题。

  南昌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都有“治未病”中心

  每到三伏天和三九天,家住南昌市东湖区状元桥的贾奶奶都要去省中医院“报到”。“几年前,一个朋友听说我经常感冒,就让我尝试去贴三伏贴和三九贴。”3月2日,贾奶奶告诉记者,经过“试验”,她发现这种方法真的有用,“感冒次数明显少了,所以现在每年都去贴。”省中医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三伏贴和三九贴就是一种“治未病”手段,近几年,去医院贴三伏贴和三九贴的人逐年增加。

  南昌市民越来越注重“治未病”。南昌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处长熊建华告诉记者,南昌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健全,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都有了专门的“治未病”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内容,南昌0~36个月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免费享受到老年人体质辨识、儿童中医调养等带有“治未病”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人才不足、发展不均衡成“治未病”服务难题

  南昌开展“治未病”服务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想深入发展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南昌市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医“治未病”服务督查问题汇总材料中,记者发现,“治未病”科室人员结构不符合相关要求、“治未病”科无功能分区等成了一些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共同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中医人才缺乏。所督查单位均有中医药人员,但是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和技术骨干人才不足,制约了中医药的广泛运用,无法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传统特色优势。”熊建华说。一名督查人员告诉记者,在工作中,他们发现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部分,督查人员甚至在个别机构发现存在九种体质分辨不明情况。“九中体质分辨是‘治未病’的基本,体质都分辨不明,还怎么提供服务呢?”该人员担忧地表示。

  此外,南昌各县、区的中医药发展也不均衡。一个令人有些不解的现象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红谷滩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中医药工作较老城区滞后,包括对中医药政策贯彻落实不得力,无中医药管理的专职人员,中医药工作管理不足等。分析人士认为,这其中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有制度上的欠缺,也有执行不力等因素。

  “以强扶弱”或是目前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虽然几个新区的中医药和“治未病”发展普遍较弱,但红谷滩新区有个地方却与众不同。在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看中医,接受针灸、推拿、拔罐、敷贴、理疗等“治未病”服务的群众络绎不绝。

  其实,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省中医院红谷滩分院。2006年,省中医院在红谷滩新区发展分院,同时也承担起建设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全套人马、设施、管理都由省中医院负责,发展得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熊建华说,基层卫生人才整体缺乏,中医人才则更甚。“我们鼓励也希望像省中医院这样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与下级及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帮扶,这样才能带动全面发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很看好“治未病”的发展前景。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例,其每年光是贴“三伏贴”和“三九贴”的就有十多万人次。该人士也直言,因为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不错,为省中医院本院也带去了不少病源,“让较强医疗机构与较弱机构进行合作、帮扶甚至直接‘承包’基层服务,未尝不是一种双赢。不过这需要政府从中做媒,因为人员编制、土地等问题还需政府进行协调。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