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伟业 显现江西水利“真英雄”

30.08.2016  21:19

发表于《香港经济导报》第3375期

 

今年7月初,长江、鄱阳湖全线超警戒、持续高水位,江西省防汛抗洪形势极为严峻。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汪洋在江西考察指导长江及鄱阳湖流域防汛救灾工作时强调,“把工作做在平时”才是“真英雄”。

 

近年来,江西水利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抵御洪涝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近日,本刊记者专程走访了江西水利建设有关部门,了解水利建设对防御洪涝灾害、造福民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

 

江西水利工程防洪效益显著

 

众所周知,江西在1998年和2010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此后,江西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今年的抗洪中,这些水利设施产生了怎样的防洪效益呢?

记者从江西省水利厅办公室了解到,从1998年以来,江西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实施了长江干堤、赣抚大堤、鄱阳湖区重点堤防加固整治,完成80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建成廖坊、山口岩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基本建成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仅“十二五”期间,全省就落实水利投资88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多。全省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汛期,江西科学防洪,优化赣江、抚河、修河水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大型水库水电站的拦洪、错峰、削峰作用。在7月上旬修河全线超警,修河水库群充分发挥拦洪滞洪作用,减轻下游堤防压力。柘林水库削峰率达55%,东津水库削峰率达70%,大塅水库削峰率28%,三大水库“携手”抗洪,大大提高了省防总的调度空间和修河流域安全系数。发源于宜春地区的修河最大支流潦河,其两座中型水库罗湾水库和小湾水库,在抗击流域暴雨和洪水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6月30日至7月4日,两座水库分别拦蓄洪水173万立方米和1350万立方米,削峰率分别为84%和7%,实现了防洪效益最大化。

另外,赣江、抚河、修河等流域重要大中型防洪水库陆续建成,水库已经从单库调度转变为多库调度、流域调度,切实提升赣江流域综合防汛减灾能力。

据统计,今年7月份,江西防洪减灾效益达4.6亿元,其中减淹耕地48.97万亩,避免粮食减收32.26万吨,减少受灾人口46.06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6.36万人。尽管出现了新世纪以来最高洪水位,但全省做到了无一水库垮坝、无一人员伤亡、无一万亩以上圩堤溃决,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实现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重要堤防和重要设施安全”的目标,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斗争取得关键性胜利。

实践证明,水利工程是防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保障和有利武器,持续推进水利建设、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管理非常有必要。

 

修水县:山区水利建设未雨绸缪

 

修水县水利电力局局长余木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修水县是典型的山区水利,属山洪灾害易发之地。为此,修水始终将治水工作视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已成功申请到农发行PSL贷款资金4.48亿实施县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同时正在向国开行申请水利扶贫贷款8.5亿元实施农村山塘整治项目,项目实施后,水患治理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修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国土面积4504平方公里,人口87万,是江西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非常丰富,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及其11条支流流贯全境。“十二五”时期,全县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均全部完工并通过了技术预验收。 

修水海拔较高,是座名副其实的山区县城。早年修水的水利工程不完善,每逢雨季,山洪肆虐,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甚至危害。可喜的是,“十二五”时期,修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下足力气治理水患,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狠抓水利建设管理,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安全饮水、引水灌溉、水利发电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修水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10余亿元,全面完成了规划内24座小(一)型、117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县城防洪工程、太阳升防洪工程等2个五河治理项目及12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完成了马家洲、大洋洲等河心洲休闲湿地公园及城区堤防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修水水利电力局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身体健康的“饮水安全”民生工程上下大决心。“十二五”时期,建成25个“千吨万人”、6个“百吨千人”、531个“百吨以下”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全县51万人的饮水安全。

谈及修水水利在发展生态水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时,余木生称,生态水利不仅是基础功能的开发利用,而且要进行经济、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利用,实现多功能水利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今年5月19日成功签约由江西省水投公司投资31亿元以水生态文明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宁州水乡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目前进展顺利,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修水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修水水土流失面积及流失程度皆属江西之最。“洪水如猛兽,特别是对于山区水利而言,一旦出现险情,很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谈及山区水利的防范治理时余木生严肃地回答记者,“水利工作要平时做,要扎实做,要超前做。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范于未然。

修水县水土保持局局长龚曙光则表示,修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如今已形成强烈流失区综合治理型、中轻度区生态修复型、水保产业开发治理型、水保科技推广型、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型等五种具有修水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修水实际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

据统计,修水已累计治理小流域97条,共计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约2.13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修建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约5000处,发展经果林约5000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约2万公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修水已列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名单,并获得江西省政府表彰的2012-2014年“鄱阳杯”水利建设先进单位(江西唯一县级水土保持先进单位)。未来的修水将全力推进修水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努力打造江西水土保持生态名片,为保鄱阳湖 “一湖清水”再作重大贡献。

 

余干县:“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余干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游光辉在回答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国定贫困县,余干高度重视投入大见效慢的水利建设这一“隐绩”工程。全县水利建设投入达整个县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约1000万左右,同时每年国家在余干水利建设上的投入达2个多亿。如今余干的水利建设已成为江西水利示范点,特别是余干的小农水建设在全省排名第一。

历史上,“余干”县名曾有过几次变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改余干县为余汗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余汗县为治干县,建武元年(25年)又将治干县恢复为余汗县。因余汗多水患,南朝宋永初间(420—422年),去水存“”,复将余汗县改为余干,沿用至今。 

据了解,余干作为滨湖农业大县、水利大县,全县内、外河圩堤近百座,总长近800公里。水库158座,总蓄水量1.9亿立方米。大小机电排灌站1390座。

就整体而言,余干由于地处信江下游,境内98%的耕地和98%的人口安危都与圩堤息息相关。然而,其水利设施多为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设,堤坝坡面的紧实度、防渗性不高,无法满足余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10年余干制定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多年努力,余干已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主要江河治理等“九大工程”,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等“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实现了由水利大县向水利强县的转变。

游光辉说,余干的小农水建设项目成果尤为突出。自2010年开始,余干每年都被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之一。“十二五”期间,余干共投入1.29亿元,实施了16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2万亩,以水源工程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做到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早开工,真正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目的,开启了“小农水”润泽“大民生”的新天地。

今年是余干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活动的第六个年头,全县坚持做到“小农水”建设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具体问题解决快的齐抓共管格局。据了解,2016年余干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实施项目区涉及8个乡镇30个自然村,改造灌溉面积2.59万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山塘改造13座,灌排泵站改造20余处,衬砌长度为60多km,新建及改造渠系建筑物700余处。

余干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该县现代水利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激活带动了余干农村发展,让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短板”变为腾飞的“跳板”。

 

峡江水利枢纽创赣大型水利工程先河

 

站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上,放眼望去,千里贛江展現出“高峡出平湖”的壮阔景象。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刘祖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峡江水利枢纽是一座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是江西重点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开创了江西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先河,也是目前江西投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据悉,被誉为江西“小三峡”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峡江县峡谷河段,这是“上天赐予”的一个修建闸坝的最佳位置。赣江之水由此奔流而下告别吉泰盆地,进入鄱阳湖平原,两岸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县域经济实力最强的丰城市、南昌县等10个县(市、区)。该工程与泉港分蓄洪区配合使用,可使下游南昌市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赣东大堤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刘祖斌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家水利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江西省水利厅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参建各方共同努力,实现了“进度提前、质量优良、投资可控、安全生产无事故、移民与工程建设同步”的建设目标。该工程于2009年9月开始施工,至2015年5月,九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工程全面发挥发电效益。

据统计,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抬田面积共3.75万亩,为全国最大,项目区内群众成为峡江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同时,该项目还带来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抬田”,通俗地讲,就是把耕地抬高,让那些将被水淹没的耕地抬升到水平线上去。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主要是将水库前淹没区域的耕地高程,抬高至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至1米,并对抬高后的耕地配套田间工程,完善农田灌排条件,使被抬高后的耕地满足农业生产要求。抬田工程实施后,农田得到重新规划,不仅平整,而且可以平直分块,再加上配套完善的灌溉排水设施,“抬田”区农田可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水能顺畅到田、农机能便利下田”的高标准农田。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完善了江西水利工程体系,提高了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了当地民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几代江西水利人的期盼和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