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30.06.2015  17:57

6月26日-28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我国和俄罗斯的知名伦理学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谟炎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校长金志农到会祝贺并讲话。研讨会由副校长汪荣有主持。

刘谟炎在致词中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概况、办学特色和学校人文社科的基本情况。他说,“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伦理学专家、学术大腕因此聚集一堂,这是我国伦理学界的一次大聚会,更是我校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次盛会,对学校而言,可谓荣幸之至!在此,代表校党委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对我校的信任,对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来宾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和德治”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我校虽是一所应用型工科院校,但学校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内的人文社科领域也十分重视,在资金配备、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投入,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汪荣有教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进取,努力作为,认真把握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机遇,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科研平台上,学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连续获批为我省“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成为我校唯一的两个五年规划期间都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的人文学科,学院的“水文化研究中心”是我校唯一的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重大项目上,学科成员于2010年率先实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随后,学科成员保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不断线。截止目前,全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学科成员主持的有7项,将近全校总数的三分之二。就省内而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也走在了前列。

金志农在讲话中强调了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的意义。他指出,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因共同的学术理想与现实追求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这是中国伦理学界的一次盛会,更是我校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举。他强调,我校升本之后,学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科研成果仍显不足,此次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如此多的学界大腕汇集我校校园,这对提升我校的学术声誉,推动我校学科科研内涵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汪荣有在研讨会结束时总结说,这次研讨会可用“三个盛”来概括,这是一项人才荟萃的盛举,汇聚了全国伦理学界的各路精英;这是一次感情交融的盛会,与会代表通过交流,增进了感情,增进了理解;这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盛宴,对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达成了共识。

此次研讨会共收到与会代表学术论文40多篇,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先后有10位代表做主题发言。中国社科院陈瑛教授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法治与德治”;中国人大龚群教授介绍了“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与一致”;莫斯科国立大学拉津教授比较了“作为掌握和改造现实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中国社科院甘绍平研究员阐述了“当代社会道德形态的基本特征”;上饶师范学院詹世友教授介绍了“康德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法治思想”;南昌工程学院杨艳春教授比较了“社会治理中道德与法律矛盾互动”;安徽师范大学钱广荣教授分析了“社会治理要重视培育理性敬畏心态”;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分析了“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关系”;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阐述了“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国家认同”。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专家座谈、分组讨论、专题发言、个别交流、集体考察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多个层面就“社会治理中的法制与德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纷纷表示,研讨会的召开对于当下促进全国伦理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