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心病”从沟通关爱开始

15.10.2015  09:38

  空巢老人不堪抑郁,留守学童服毒自杀,反目乡邻拔刀相向,大龄男性青年报复社会……或许这一起起悲剧性事件只是一些极端的事例,但是它们牵连着农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记者调查发现,农村“心病”危机正悄然来袭。(10月14日 中国新闻网)

  目前,很多农村人到城市打工,因为城市赚钱机会多,工资相对较高,时间久了,他们对工作的城市熟悉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在城市辛苦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加上有相对广泛的朋友圈,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要比农村快乐很多,丰富很多,久而久之,他们便在城市落了脚,不愿意回到农村。但是,由于城市生活开销大,居住费用高,他们又没有能力把远在老家农村的父母,子女接到城市一起生活,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大量存在。

  远在老家的父母,孙子孙女小时照顾孙子孙女,时间过得还比较充实快乐,待孙子孙女长大了,他们固有的教育方式不被孙子女接受,加上他们大部分人没有什么文化,孙子女的学习他们没有办法辅导,导致孙辈们不相信爷爷奶奶,甚至看低自己的爷爷奶奶,这样的场面让父母们感觉自己没有用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打针吃药,花钱的地方很多,而且这些农村父母们除了国家的养老收入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完全靠远在城市打工的子女的经济收入来看病吃药。很多农村父母不愿意把自己身体有病的情况告知远在城市打工的子女,所以很多人在“抗病”:明知道有病,不去看医生,不吃药,或自己瞎吃药来缓解暂时的疼痛,导致很多人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小病最终酿成了大病。加上平时和子女沟通见面的机会少,没有朋友聊天说话,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农村老年人患上了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病。

  “在农村,老年人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非常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正奎说,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农村,老年人达到抑郁症症状的接近40%。孤独感是农村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留在家乡的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也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江西省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黄陶青说,儿童在成长中,一般要经历生理依赖期、心理依恋期和成长关键期等几个特殊阶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少亲情的抚慰,在这些阶段容易产生比较明显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如内向、自卑、孤僻,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等,这些对他们的成长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子女能够快乐的生活,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多和父母子女电话聊天沟通,了解他们近期的生活状况。平时多回家看看,帮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让父母们从心里感觉到即使他们年纪大了,我们仍然是爱他们需要他们的。

  除了平时的电话、多媒体沟通,外出打工的父母们也要想办法和子女做朋友,节假日接子女来城里玩,和谈们聊天谈心,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

  除了个人,社会也应给与留守人员与关爱。例如建立“青少年之家”,“老年之家”,“”里配备“家长”、“子女式工作人员”,关爱孩子、老年人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有青少年之家的家长关爱,老年人们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有胜似子女的工作人员的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觉到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内心不孤单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