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吃空饷要出狠招

11.10.2014  13:27

  ●朱树群

  近日,清理“吃空饷”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据报道,目前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清退1.5万人……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关注整治“吃空饷”成绩单的同时,更期待问责能否让背后的“操盘手”现形。

  “吃空饷”可以说是一个老问题。虽经几轮整治,但仍触目的数字曝出了不少单位部门编制管理之乱。“官仓鼠”顽症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黑洞”,有的地方追缴资金动辄上亿元。根据审计、纪检等部门查处的情况,“吃空饷”者往往脸谱各异,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最新曝出的黑龙江省鹤岗市某局长“吃空饷”案例,令人大跌眼镜。他早在2007年4月就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然而7年间,鹤岗市相关部门却以未收到判决书为由,一直保留其级别、工资待遇,导致其多得工资34.9万元。

  “吃空饷”反弹,与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有关。从制度上看,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并不缺失,关键在于,我国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管理制度,都是政府的“内部问题”,法制化及信息公开的程度比较低,新闻媒体及公众等外部监督很难发挥作用。纵使申请政务公开,不少政府也会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吃空饷”必然会从“个别”发展成“普遍”。

  一般而言,“吃空饷”多是以伪造、欺骗等手段骗取工资福利或国家编制。因此,治理“吃空饷”,完全可以“动刑”。社会应形成“知法者应当严惩”的共识,倘若处分过轻,骗取公共福利者的法律责任一天不被司法确认,“吃空饷”现象必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整顿、治理“吃空饷”要让“吃空饷”的人“吃不了兜着走”。一是提高公共财政和人事制度的法制化程度,变现有的内部管理为社会管理。二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定期在政府网站公开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及薪资信息,让各单位的真实情况时刻受到监督,让“吃空饷”无处遁形。三是加强对“吃空饷”的制裁力度。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批追究一批,让党纪国法落实到位。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