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蔚:治药价虚高政府需打好组合拳

12.03.2015  01:46

  “90%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在广西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一语惊人。(3月9日《北京日报》)

  韦飞燕的话看似惊人,实际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对于药价虚高问题,群众抱怨、药企叫苦、医院有很多委屈,政府也下了很多功夫,但至今成效甚微,药品价格依然是医改中最敏感、最复杂的、最难推动的问题。

  药价改革之难,难在利益牵涉太广。政府部门不愿意放弃药品定价的权力,医院和医生都不愿意放弃这一大块利益蛋糕,药企为了保证产品销量也只能维系利益交换关系,但这种回扣成本药企显然不会去自身消化,最终只会转嫁给消费者来承担。

  医疗是民生之要,药价是医疗之首。无论药价改革的问题多复杂,政府作为改革推动者的角色无可替代,负有的主要责任也不可推脱。显然,政府也在加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预计下一步会有具体的顶层设计出台。总理曾经说过:“把政府错装的手还给市场”,预期药品市场化定价的步伐将会加快。

  但经验也表明,光靠顶层制度设计来推动就像拳头打在沙包上,看上去有力但破坏力有限。想要清流必须疏源,在加强顶层设计、上层推动的基础上,从深层次着手,从根部发力,才能让改革的嫩芽破土而出并且开花结果。

  药价改革的基础其实是消费者,由于消费者自主性差,对药物知识了解少认识浅,所以医院和医生在药品消费中才会牢牢掌握着主动性。打个比方,同样是感冒药,有的一盒价值数十元,有的不过几块钱,但是到医院就医,医生往往会开具高价药,其实两种药品药效相差无几。有的患者即便知道有低价药,但又担心药效不佳,宁可多花钱购药。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药品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改变民众以价格高低判断药效的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药品购买使用观念。同时鼓励药企按照成本定价,加大对低价药的推广力度,在政府招标采购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拓宽药企正规销售渠道。只要政府能打好上下结合的组合拳,汇集群众之力,依托市场机制,实现药品定价合理化指日可待。

  本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