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进社区 新余渝水的“前进战略三步走”

20.12.2014  15:48

    为缓解法官办案压力,提升司法公信力,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开展法官进社区活动,将全院法官派驻全区46个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就地开展矛盾化解、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救助帮扶等工作,将矛盾化解“最后一道防线”前移至“第一线”。

    活动开展一年多以来,社区法官们共开展法律咨询58场,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走访群众400余人次,帮扶困难群众134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

    快-当天解决矛盾纠纷

    “事情这么快就解决了?”在渝水区法院社区法官工作室,黄某握着法官的手,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今年春节前,社区法官像往常一样到社区开展走访,黄某一脸焦急地拦住了社区法官。原来,黄某是一家物业公司的经理,部分业主拖欠物业管理费的事情让他焦头烂额。到法院打官司时间长,马上又要过年了,这才赶紧找到社区法官。社区法官经过一番了解,很快确认了调解思路,立马上门走访拖欠物业管理费的业主,经过释法说理,业主主动缴纳了拖欠的物业管理费。

    法官进社区后,当事人有矛盾纠纷可以直接到法官社区工作室咨询,社区法官会一一作出解答并进行调解;对于无法调解,确实需要进入诉讼程序的矛盾纠纷,社区法官会积极协调立案庭及时立案处理;对于涉弱势群体、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该院还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受理。

    帮-走访救助困难群众

    “真是谢谢你们了,要不是有你们法院的帮助,我今后的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了!”42岁的被帮扶对象郭某对正在进行走访帮扶的法官们激动地说到。

    2009年6月19日,郭某在吊砖时不慎从二楼摔下,后经鉴定为二级伤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终年卧病在床。渝水区法院在积极帮他执行赔偿款的同时,还将其纳为结对帮扶对象,帮其渡过生活难关。

    该院除对帮扶对象开展救助外,对于弱势群体和特困人员,积极开展司法救助。2013年至今,渝水区法院依法对53名困难当事人缓、减、免收诉讼费44.818万元,对36名经济困难的刑事被害人、申请执行人发放司法救助款20余万元。

    喜-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王书记,你好,我们是区法院的,我们院最近在开展法官进社区活动,今天我们是来你们社区报到的。

    “知道,你们就是来转一下。

    这是该院社区法官们到社区报到时与社区负责人的对话。

    从中不难看出,社区对法院开展的这项活动还不大认可,认为这只是法院在“作秀”。

    为打消这种看法,打开艰难局面,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难题、矛盾纠纷,渝水区法院出台了《法官社区工作制度》,从民意沟通、指导调解、诉调对接、法律咨询、宣传教育、司法建议、帮扶走访、巡回审判、创新机制等方面明确规定了法官进社区的工作职责。

    制度要求每名法官每周至少进社区一个工作日,及时倾听民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纠纷;每个工作室设一套宣传册、印一张便民联系卡、建一个法官便民邮箱,公开一部便民服务电话,建一个工作台账,达到“五个一”标准;社区法官要主动走访排查,向社区干部、其他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审判,以案说法,宣传法律政策。该院还明确将法官进社区的开展情况纳入全年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进行考评,并作为对干警业绩考评、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严格的要求和为民的情怀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情况来看,渝水区法院位于全省第32位,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一开始排斥的王书记也对法院工作树起了大拇指,居民们逐渐熟悉并信赖了这些社区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