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保护比舆论的支持更有力

07.07.2014  20:38

城管围观:文明执法不等于放弃执法

4日,有上海媒体人发布了一张城管围观瓜农的图文微博。图片显示:15个上海城管搬出形状各异的板凳,围坐在人行道上的水果摊旁。而在上百个哈密瓜后,面对城管“围观”,貌似瓜农的男子翘着二郎腿淡定自若。这一幕被@人民日报 等媒体微博转发后,引起网络热议。一时间,关于文明执法还是资源浪费的口水战在微博上演。

评论远比原文精彩”,是网络空间的舆情铁律,该事件也难逃此法。快人快语的活跃网友“-捕快二宝-”看图说话:首先从图片来看摊贩摆摊的位置应属于不允许占用的公共道路,摊贩侵犯了每个人的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其次,对这样一个摊贩需要出动15个城管并且长时间对峙,属于行政资源浪费,同时也在浪费财政的税收,这是可悲还是可笑。

网友“因帅被降薪的刚哥”站在瓜农立场上,强调“堵不如疏”的重要性:要是有个体面的工作,谁乐意风里来雨里去白天顶着大太阳在街上摆摊呢?政府治理这些问题,不能只想着最省力的一禁了之,而是应该想好如何化解矛盾根源,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

在中国,城管与摊贩的关系更多时候被定义为“矛盾”。 提起中国城管,恐怕少有人不皱眉头。因为少数城管的执法劣迹,城管群体成了所谓的“网络黑五类”之一。这种日渐公开化的矛盾火星直冒,随时都有激化的可能。

如今,隔三差五,就有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见诸报端。更糟糕的是,不论是沈阳摊贩夏俊峰事件,还是湖南瓜农邓加正事件,抑或温州苍南城管被打事件……城管舆情不再是独立的城市管理事件,愈加变得不可调和,“事件”成“案件”,正有演变成街头暴力案件的势头。

在这当中,新闻媒体对城管的妖魔化报道是否存在,在公众对城管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中,媒体报道能否脱了干系?网友“ACK1007”质问道:不管,媒体说城管不作为;管了,媒体说城管没有人情味;管过头,媒体说城管暴力执法。“媒体最没有立场了”。

网友“大众网朱德泉”更进一步总结:违规占道经营不取缔,被骂不作为;依法强制取缔,被骂暴力执法;用"铁桶阵”,又被骂丧失行政效率。这样恶劣的舆论环境之下,城管执法己入死结。丧失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就是一张废纸,建设法治中国,键盘侠们需要更多法制思维。

城管是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具体落实者,是美化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城管在检讨暴力执法的同时,不能因为文明执法而放弃执法,走向矫枉过正的另一极端。而在解开中国城管的死结之前,凡事依法行事是最佳出路。毕竟,“法律不是用来同情弱者,也不是用来保护强者,法律只需要保护一种人,那就是守法者”。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中国大陆行政水平首屈一指的文明都市,当地城管试水围观执法,是纾解与摊贩之间矛盾的权宜之计,舆论不如当为一种柔性执法的探索尝试积极看待。网友“干豇豆老窝”呼吁为此举点赞:面对城管执法困境,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所以对于上海城管这种执法行为,我们应该肯定。

地铁猥亵事件:民气大噪之后的法律待彰

近日,一段疑似地铁猥亵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因为地铁色狼屡见不鲜,对此格外愤慨的上海网友迅速展开人肉搜索,并最终曝出该男子的详细信息。此后,被指“咸猪手”的男子主动联系公安部门否认骚扰行为,舆论大哗,但由于受害女子长时间未曾现身,轨交警方始终难以依法立案。

性骚扰”属于民事自诉类案件,如果受害者不报案,相关的法律程序就不会启动。鉴于此,在确保相关法律的正式生效上,受害者的勇敢发声显得尤为关键。越来越多的网民呼吁受害女子勇敢站出来,网友“美伦get”说:不能放过他,积少成多,就是因为我们放过的“小事”太多了,才导致了整体风气败坏。

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沉默,无形中降低了作恶的成本,纵容乃至鼓励了更多的恶。评论员李冰洁有观点指出:如果遇上色狼且有人主持正义,甚至看得旁边的人义愤填膺、咬牙切齿,受害的姑娘却一让再让、一忍再忍,自己受害甭说,对社会风气也缺少应尽的呵护责。

在警方无法依法介入的情况下,热心网友的“人肉搜索”成为正义伸张的主力武器。在新浪微博一项万余人参与网络投票中,有9成网友支持“人肉搜索”,直接导致曝光男子信息的原微博在两天内转评过5万,包括@微博搜索、@作家崔成浩、@琢磨先生等加V或者不加V的微博大号均参与转发。网友“中国民间评论员”发博称,“上海地铁色狼被网友再度深挖,暴露出公务员违规招录、组织用人失察,甚至揭露出其爱人论文抄袭等问题,事件再度酝酿发酵。大数据时代,伸手过长必被捉。

不过,还是有网友“失足少女么么哒“表达了不同看法:这样直接发到微博真的好么?一个人犯错误了,可以有很多处理方式,赤裸裸的把过错方的信息公布到网上,这样的代价未免有些过大。每个人都会有些瑕疵点,可以通过正常的程序迫于他改正,而不是动辄搬出舆论压力。

“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它以正义之名展开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审判,很多时候是建立在牺牲个人隐私之上,极可能侵犯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诸多人格权。而在我国制定出专门法律厘清“人肉搜索”合法和非法的界限之前,这样的舆论纠纷恐怕短期不会消失。

欣慰的是,6日下午,上海警方证实事件当事女乘客终于主动前往轨交总队报案,警方据此立案。至此,事态发展终于有了回归法律轨道的可能,喧嚣舆论期待法律公断。

英伦的士:“优质优价”尚待民意认同

日前,英伦经典的“老爷出租车”即将登陆申城的消息不胫而走。尽管上海市交通委表示,该车执行市场定价机制,“运价还没有最终确定”。但负责车辆采购运营的强生出租透露,英伦出租车起步价或为18元,另加1元燃油附加费。经历前期的出租车涨价18元传闻,沪上网友恍然大悟,这就是所谓“优质优价”的官方定性。

出租车是残疾人及部分老年人出行比较便利的交通工具。根据报道,英伦老爷出租车定位为无障碍出租车,以预约为主,优先服务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可以扬招。

不过遗憾的是,这种半福利半市场的定价,并未让多数网友买账。“有意义吗”,是沪上网络上的主流质疑,高起步价尤其让大众敏感。

在新浪上海新闻频道官方微博发起的网络投票中,仅有12.5%的网民“点赞”,认为“优先供残障人士乘用,社会文明的标志”。选择“质疑”、“唱衰”、“作孽”的网民比例高达88%,其中28.1%的网民认为,老爷出租车“应该会像曾经的奔驰出租一样昙花一现”。

网友“洋娃娃之明爱暗恋补习社-星懿”反问:无障碍出租,理论上给行动不便的人坐的。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还要抬高起步价,您觉得合适吗?

申城网络不乏建言献策的热心市民,网友“耳闻或目睹”试着为老爷出租车的前景出招: 1.特殊群体,免费。政府承担相关费用;2.非特殊群体,比照出租车计价;或按听证会确定的方案计价;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调查研究,倾听民意,做好相关工作,让市民百姓们满意、放心。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