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助红色文化健康发展 促生态资源有效利用

18.06.2014  23:31

  今视网6月18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将对我省文化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日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蒋悟真就这一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用法治思维推动文化领域法治建设

  蒋悟真认为,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文化领域的法治建设,是《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一个亮点。他说:“《规划纲要》深入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注文化领域的法治发展,立足江西红色文化,顺应了深化改革的时代求,对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他认为,《规划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实践中,把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规,将推动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特征的新时期江西文化建设。

  他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有助于在全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更能促进公民自觉尊法、守法,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的信仰。

  运用法治手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红色品牌效应明显。蒋悟真认为,有效发挥我省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有序的文化市场,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新规律,运用法治手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他认为,首先要健全文化市场的法制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竞争机制,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文化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以及相关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增强赣鄱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促进江西经济结构转变,引导和提升民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最后要注意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注重对互联网等媒体的引导与管理,切实依法打击查处破坏文化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文化安全,鼓励社会多创作、生产、传播健康向上、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用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气。

  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保护江西的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蒋悟真介绍,江西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自然条件优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省的名片,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省生态建设压力越来越大。

  他说:“《规划纲要》在总结和归纳我省发展道路基础上,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对法治内在逻辑与思维方式的准确把握,将为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进一步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置于突出地位,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与决心。”蒋悟真认为,法治具有权威性,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效性;能为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与运行提供稳定平台,排除个人意志对制度运行的干扰;还能通过权利分配、义务确认等实现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并以法治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应注重多方参与

  蒋悟真认为,有效利用我省生态资源,促进我省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方面,《规划纲要》的法治精神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推进生态法规规章体系完善。为保证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构建完善合理的生态法规规章体系。一方面,应重视生态文明立法。对于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立法应积极予以回应。另一方面,应注重立法的质量与实效,扩大立法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体现人民利益。

  注重生态文明法治价值承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应以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科学阐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平衡关系。具体制度设计上,应注重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秩序,为生态文明立法、司法、公众参与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思路,实现制度与理念的结合。

  实现生态文明法治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应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另一方面,注重政府对于社会力量的引导与规范,为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实现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