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者书】《瓷上中国》:一部波澜壮阔的瓷都史记 ——胡平老师《瓷上中国》读后感

24.11.2016  12:37
  

   编者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与学生的关系常常处于很微妙的境界,因着师者给学生授课,两者离得很近;因着学生对师者有敬畏之心,两者又离得很远,而书是作者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读者通过阅读能走近作者。学子不仅可以了解到师者的研究邻域和文化知识,更能走进师者的内心,与他们直接对话,拉近彼此的距离。新闻网特推出“读师者书”栏目,以飨读者。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仅以为这是一本描写“中国瓷器”的书,然而当这本书真正到我手中时,我才发现我想的过于简单。胡平先生的这本《瓷上中国》让我们通过“”更加了解了中国。

  2015年9月,我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在北京揭晓。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报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喜获优秀作品奖。《瓷上中国》得到了广大文人墨客的认可和评价: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汪天行用“一部波澜壮阔的瓷都史记,一首荡气回肠的高岭诗赋,一篇动人心魄的世说新语,一幅振聋发聩的历史画卷,一个世人瞩目的《瓷上中国》,一曲惊世骇俗的燕赵悲歌”,高度概括《瓷上中国》的意义。这本书具有复杂而又简单的意义。胡平先生通过描写瓷的命运,向我们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众所周知,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城,并获得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高度评价。然而“”与“中国”的关联不仅仅如此,在英文中这两个词不仅是由相同的字母“C.H.I.N.A”组成,还有相同的发音“China——中国”、“china——瓷器”。这样一种异曲同工之妙,似乎也在预示着瓷和中华民族的关系。胡平先生在文中写到“在这个汉语里可谓独一无二的词上,瓷器、景德镇(昌南)和中国,出现了戏剧性的关联”。

  瓷在生产过程中正如同周杰伦《青花瓷》这首歌中所唱到:“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胡平先生在写景德镇的瓷的同时,也在写当代中国,在写当代中国的命运。通读全书,每一节,每一章,每一幅图片,都在阐述着不同的故事。胡平先生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人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不同的时代,为读者讲述“”在每个时代的命运,带领读者一同感受“瓷文化”。书中说“瓷在中国的命运,大抵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确实如此,胡平先生通过瓷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这本书,带我们走近景德镇的人文、政治、经济、瓷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一起探寻千年瓷都的“秘密”。作者通过写景德镇,通过写瓷,从而影射整个中国,整个中华民族。

  《瓷上中国》立足于景德镇却以更高、更远的眼光,俯瞰整个中国。通过作者的如椽之笔,我们认识了景德镇瓷器的历史与现实,《瓷上中国》展示出了瓷器与景德镇的文化历史价值,更映照出中国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写自己、写他人、写景德镇瓷器乃至中国瓷器的命运,折射出江西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把勤劳能干、艰苦奋斗的中国人追梦的精神展现在读者眼前。

  《瓷上中国》做到了,它写出了景德镇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同时也暗示着景德镇人的命运乃至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运——在困难中坚定,在矛盾中前进,在艰苦中创新。胡平先生写出了景德镇的问题与成就,景德镇陶瓷的发展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以官窑为主体产业的景德镇瓷业,它的发展和生存一直依赖着中央,直到晚清时期财政拨款锐减,而与此同时,景德镇瓷器又遭受到了西方工业品的市场侵略,但景德镇瓷器并没有被“打败”。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器经历了巨大的波动起伏——当初闻名的十大瓷厂“一夜之间”纷纷解散。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境界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着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工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景德镇的陶瓷业再次出现新生,蓬勃发展。

  胡平先生带领我们了解了景德镇——一座承载瓷器命运的千年古城,一座历史底蕴厚重的千年瓷都,一座生命活力旺盛的景德镇。同时也让我们更近一步的知晓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运。

  瓷,带着泥土的清香和命运,在现代世界里继续芬芳。

  • 责任编辑:范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