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泰和宗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11.08.2016  19:38

  今年4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泰和县是江西省30个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四个教派,宗教活动场所、信教群众较多,特别是有悠久的宗教历史,丰富深厚的宗教文化,挖掘和利用潜力较大。

  一、泰和县宗教文化资源丰富

  佛教在汉末就传到泰和,据光绪四年(1878)《泰和县志》记载,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在云亭乡29都(今上模乡、冠朝镇交界位置)创建紫桐院,千秋乡创建崇福寺(今塘洲镇境内)。唐宋时期,泰和就建有49寺、9院。在佛教传入泰和的近1800年历史中,禅、净、律各宗都曾得到发展,佛教文化与当地风土民情、民俗文化交融在一起,成为泰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绪四年《泰和县志》第十六册、30卷“寺观仙释附”中记载:“唐,僧四祖武德中,驻锡潮山。日坐禅宝峰之下石室中。结庵山颠,庵成,江水逆上至庵前,声急若潮,故名潮山。淳熙志”。(618-626为唐武德年)后面“淳熙志”三个字又表明,这是光绪县志摘抄宋朝淳熙年间泰和县志的内容。佛教禅宗历史上有: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法融,六祖慧能、神秀,七祖是青原山净居寺的开基祖行思。

  《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四祖道信的简历,其中有3处写了道信来吉州、庐陵:“隋仁寿四年(604),道信25岁,三祖赴罗浮山,道信到吉州受戒、常住;隋大业十三年(617),道信38岁,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围;唐武德二年(619),道信40岁,说法于庐陵”。隋唐时期的泰和,先后属吉州府、庐陵郡。因此,四祖到泰和弘法是可信的。

  民宗局干部与县佛协有关人士在该县苏溪镇三居村的山上找到了“潮山”及四祖弘法的道场、一个刻有“宝峰”二字的重要物证。根据“三重证据法”,道信到泰和弘法是可信的。

  道教是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泰和县道教历史悠久、名山较多。东吴赤乌年间建有崇道观(在今禾市镇,现仍有道观、有守观的道士),晋永嘉年间建有延真观,唐宋时期建有白鹤观、太虚观、罗仙观、飞锡阁、崇元观等10多处知名道观。名道士有王子瑶、卢度、匡智、匡大郎等。

  二、泰和县宗教文化的特点

  1、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泰和宗教文化,时间上,可上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内容上,涉及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几个教派。特别是佛、道教文化已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之中,甚至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菩萨过来打铳”、“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阿弥陀佛”等俗语,早已在民间流传。

  2、传递不断,兼收包容。一千多年来,泰和宗教文化延绵不断,古代寺院道观遗止较多,有些寺庙、道观1000多年来信众不绝、香火不断,各种宗教与当地民俗风情相包容,相融合;有的名山体现着多个教派的文化印记,如,位于苑前镇的紫瑶山是道、佛、儒圆融一体的名山,位于上模乡的笔架山是蕴涵深厚儒、佛文化的名山。

  3、宗教场所与历史文化名人有深厚渊源。据史料记载,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与该县寺院宫观与有联系、有渊源,他们曾经访庙谒观,优游山水,有感而发,赋诗作词。刘过、黄庭坚、文天祥、罗钦顺、解缙、范正国等都为寺院写过诗词,赵孟頫写过碑记。黄庭坚还曾经到该县碧溪镇游家村的清泉寺住宿几次,与住持谈经论道,呤诗赋对。文天祥、杨士奇等名人为紫瑶山作诗词100余首。那些宗教场所一般处于生态环境优美的胜地,宗教建筑风格秀丽,场所内的古树、古物、对联、碑匾、书法作品很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宗教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现状

  一是有宗教文化底蕴、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宗教场所尚未得到较好利用。

  天湖山寺位于水槎乡天湖山景区,自唐朝以来有泰和、万安、兴国三县信众上山敬香礼佛,至今香火不断。近两年水槎风电项目的建设带来了一道亮丽新景,登山观光游客愈多,但仍是自发、散乱状态;白鹤观位于紫瑶山上,道、佛、儒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但因山高路远,游客有限,没能形成规模和品牌;圣居寺位县城周边,建设规模较大,香客较多,但文化遗存较少,不能更好吸引游客。该县最早的寺院紫桐院尚未找到遗迹,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奉旨为该寺高僧亲笔书写的碑帖已无法找到;最早的道观“崇道观”也不成规模,不适合当前旅游发展形势。

  二是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

  泰和县主要佛教寺庙天湖山寺、普慧寺、五峰山寺等,主要道教场所白鹤观、太平古观、崇道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的接待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寺院道观里没有象样的客堂、厨房、餐厅、卫生间,更不用说客房、茶座,上山的道路高低不平奇曲难行,导致很多游客望而却步。

  三是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宣传工作还没到位。

  各部门、各级领导对宗教政策了解较少,对宗教文化知之较少,对宗教界人士避而远之,有的甚至谈到宗教就有些忌讳。因此,对有宗教文化底蕴、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宗教场所、宗教文化特色内容缺乏宣传,广大市民不了解,不能汲取其中有益于社会稳定、包融和谐的内容,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四、积极挖掘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积极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做好资源调查统计工作。要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访问、勘查遗迹、查找历史资料等形式,大量搜集有关该县宗教文化方面的文字内容、实物凭证、传说故事,进行分析鉴别,分类整理,归档保存,并形成较全面完善的档案资料。

  二是努力加强有关部门间协作,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根据该县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区位交通情况,为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休闲旅游,让“游客变香客,香客变游客”,可以重点推出三条旅游线路:“爱国忠孝游线路”、“高山草甸观光游线路”、“登山健身游线路”。

  1.整合县城周边马家洲集中营、蜀口洲文化古村、圣居禅寺等资源景点,规划打造一条“爱国忠孝游线路”,因这几个景点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和知名度,蜀口古村是国家3A级景区,都在邻近县城的一个较小区域内,交通方便,内容丰富,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该县水槎乡天湖山景区是全市的重点生态旅游区,有万亩高山草甸、万亩次原始森林、西阳山畲族风情、风电高塔等旅游资源,每年进入景区游客6万人以上。天湖山1152米高的山顶上有唐朝初建立观音庙,目前,主殿已经改建,山顶风能项目已竣工,近百台风力发电机塔耸立在50多公里的连绵山顶,蔚为壮观,最适合打造一条“高山草甸观光游线路”。     

  3.紫瑶山是泰和县的道教名山,900多米高的山顶上晋朝时期就建有白鹤观,传说先后有王子瑶、匡智等道士在山上修炼升天。而且该山融道、佛、儒文化于一体,长期以来,有泰和、吉安、兴国三县的游客上紫瑶山观光、朝拜,山上正在修建游步台阶道,可以打造一条“登山健身游线路”。

  三是着手规划建设“禅宗祖庭文化游线路”。青原区的青原山之所以名扬海内,除了风景秀丽外还因为有禅宗七祖行思法师曾经在那里弘法建道场,而泰和县苏溪镇三居村的山上,唐朝初期就有禅宗四祖道信法师在那弘法建道场,1400年来被埋没在历史的沉沙之中。如果宣传出去,开发打造出来,必能振惊全省,振惊中国佛教界,能大大提高该县的知名度,提升人气,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苏溪镇有塘灯、卢子洲等几个成熟的景点,可以串联成一条线路。

  四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对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做到非宗教活动场所、非宗教团体不得设立功德箱,不得接受宗教性捐献;  对未经批准登记私建乱建的场点给予取缔,让广大信众、游客集中到政府登记的合法宗教场所去敬香祈福,让游客变香客,香客为游客。 

  (供稿:泰和县民宗局 刘清华  联系电话:1397968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