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白云山上“一根竹”

06.05.2015  12:59

  泰和县小龙镇白云山村,距泰和县城100多公里,鸡鸣三县,与兴国县、青原区毗邻。

  听说山下村民依托山上“一根毛竹”走上致富道路,4月23日,记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白云山村,260户人家,全村近3万亩山场,毛竹面积就占了一半以上。

  以往,山上满是竹子,但村民不懂得利用,更不知道经营,产量低,每年的毛竹基本上都是在山上自生自灭。村民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以前的日子真是相当苦,冬天没鞋穿,身上穿的衣服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而且这些衣服还都是哥哥穿了以后,再给弟弟穿。”说起以往的日子,村支书罗宜辉感受颇多。

  守着金山却过着穷日子。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山村面貌。小龙镇依托山区特色,大力推广竹林低改,用科技种竹,科学管林,村民总算有了盼头。

  在镇里的引导下,村民把山当田种,把毛竹当成了打开致富之门的一把钥匙。他们改变传统做法,靠山吃山,科学管理。60岁的罗学玄是村里的毛竹种植大户,有毛竹面积150多亩。在他的精心耕作下,以往只有茶杯大的毛竹,现在都变成饭碗粗了。

  如今,在村民的眼里,山上的毛竹就是他们的绿色银行。罗宜辉向记者介绍了毛竹的一年三次产出:一是每年春节过后就可上山采春笋,每人一天的收入可达150元;二是在谷雨时期可以去采“死笋”,送到罐头厂做烟笋,一天的收入也有150元;三是每年6月份后毛竹上市。

  村民雷能新在山上种了40亩毛竹。他尝到甜头后,不满足于在自家山头上种毛竹,把目光瞄向远在130多公里外的高山林场,承包了600多亩竹林。如今,他不仅盖了新房,还开上了小汽车。

  白云山上的“一根竹”改变了山下村民的生活,村民的幸福指数就像竹子一样节节高。

  苏区溯源:白云山战斗指挥所位于泰和县东南小龙镇白云山峰顶的一座古庙中,距县城100多公里。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曾山等在此设立指挥所,指挥红军在伯佐、中洞、固陂圩全歼国民党第二十八师,并在吉安的九寸岭、观音岩歼敌另一部,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的胜利。此外,白云山下的红军医院、毛泽覃旧居等仍保护完好,目前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