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螺溪探索农村垃圾治理新模式

29.10.2015  15:13

一台斗车、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一把火钳,一件黄马褂,五件行头,让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20组村民刘文明多了一份责任。因为,这半个月他是村里的保洁员。

扫地事虽小,却不能马虎,不然怎么向左邻右舍交差。”10月20日下午,刘文明在房前屋后卷起裤管一边忙着扫地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清扫垃圾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保全村20组、26户,村子不大,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庭前院内干净漂亮。保全村缘何能走出垃圾围村的怪圈?这得益于镇里在全镇通过巧用加减法,推行四级治理模式,农村垃圾顽疾得到有效改善。在螺溪镇,受益四级垃圾治理模式的有21个村(居)委会,249个村民小组,惠及全镇3万余人。“所谓的加减就是在资金和人员做加法,通过四级治理模式使农村垃圾最终实现减量化。”螺溪镇党委委员谭秋福介绍。

为确保农村垃圾治理见实效,螺溪镇在资金上做加法,筹集农村垃圾处理经费240多万元,在全县乡镇里率先购置了摆臂式垃圾装运车、挂桶式垃圾装运车和洒水车各1辆,配套购买大型摆臂箱8个、新型玻璃钢垃圾桶260余只,在各个村组新建垃圾池220座,添置农户垃圾收集和分类桶540余只。同时,投入20万元在镇上组建了垃圾治理指挥中心。

为实现垃圾减量化,螺溪镇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在全镇推出四级治理模式,通过“农户一级处理、村庄二级处理、乡镇三级处理、县城四级处理”的四级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50%不出户、70%不出村、90%不出镇。

农户一级处理,即由村民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对生活垃圾进行粗分类,将菜叶瓜皮、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堆肥垃圾进行生活堆肥或生态循环处理,将建筑垃圾及煤渣等进行就近填埋处理,将废纸、废金属等可回收垃圾收集变卖,将废旧电池、过期药品、便纸等不可回收垃圾送至垃圾池集中处理,将病死畜禽深埋消毒处理。

村庄二级处理,自然村保洁员将定点垃圾箱的垃圾转运至垃圾池进行细分类。各村(居)委会负责对各自然村生产的垃圾进行收集,转运至村垃圾收集池。形成日常保洁制度,自然村公共活动场所由保洁人员每天清扫两次以上,确保农村垃圾无积压,实现农村生活垃圾70%不出村。

乡镇三级处理,镇城管组负责对各村垃圾统一收集,运至镇垃圾压缩站、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焚烧,实现农村生活垃圾90%不出镇。

县城四级处理,将镇垃圾压缩站、垃圾填埋场的不可回收、不易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定期转运至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实现10%的垃圾运往县城无害化处理,解决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级治理模式的推行,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村民从要我搞卫生变身为我要讲卫生,保全桥西新村实行的专职保洁监督员制度,以家庭为单位轮流坐庄,包干村内卫生清洁;在中房禄溪村,村里通过召开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状,实现生活垃圾自行解决。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这种乱象在螺溪镇得以改善,四级治理模式在全县范围内也正逐渐被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