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洋房“悬浮”移36米转93度 靠近孙中山故居

18.11.2014  09:41
坐落于思南路37号的上海启秀实验中学始建于1925年,学校东楼洋房正在经历一场“乾坤大挪移”。它先沿横轴向东南方向平移36米,后沿旋转中心顺时针转动93.73度,再向东北平移11.641米,最后向东南平移2米。据了解,整个平移工程预计今年11月底完工。平移之后,将对东楼洋房进行整体修缮,恢复昔日风韵。

  此番大费周章的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防火安全疏散隐患和教学楼采光问题。

   ■洋房背景

  是张学良故居姐妹楼中的一栋,始建于1925年,属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

   ■施工难点

  毗邻孙中山故居,不能对其产生任何影响,并且要避开轨交10号线盾构结构。

   ■施工技术

  采用46台千斤顶,用液压油将其浮起,“四两拨千斤”,只用40吨推力将900吨房子推走。

   ■平移比较

  与著名的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相比,东楼的平移技术更加先进。上海音乐厅平移采用的是传统的滑移技术进行直线移动,滑脚有固定。而东楼采用的是悬浮技术,油压调节保证了东楼移动中的平稳、减震。

   ■工程意义

  此项平移工程创造了三个第一:校园为解决安全隐患而平移历史建筑,在本市尚属首次;此次平移路线之复杂、旋转角度之大,在上海砖木结构老建筑中也是首例;此次上海平移工程是上报到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审批通过的首例工程。

   老建筑为何要平移?

   消安全隐患增日照时长

  东楼洋房是张学良故居姐妹楼中的一栋,建于1925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属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也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外立面是东楼的重点保护对象。本次平移主要拟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防火安全疏散隐患。启秀实验中学总务部教师樊永臻介绍,与东楼比邻的是启秀实验中学的教学楼。教学楼始建于1973年,1983年和1994年经过两次扩建改造,两幢楼之间相距仅2至3米,最近处仅有0.9米。教学楼大门斜对着东楼洋房,一共三扇门,其中两扇受到东楼洋房的阻挡,导致教学楼出入口没有足够的人流进出缓冲空间。遇到上下课进出高峰、火灾等紧急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就是采光问题。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然而在平移前,东楼位于教学楼的南侧,最小距离只有0.9米,导致教学楼局部教室日照不足2小时。平移后,没有了总高近10米的东楼洋房的遮挡,教学楼日照情况将大为改观。

   工程为何一拖再拖?

   近孙中山故居,两次论证

  关系到近300名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东楼洋房平移工程迫在眉睫,为何平移迟迟没有开始呢?2007年,启秀实验中学第一次向上海市文物局提出了平移申请,但这一申请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门槛”。樊永臻透露:“与学校操场一墙之隔的便是孙中山故居,它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在文保单位周围50米控制地带内需维持原貌,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保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而东楼洋房与孙中山故居的直线距离只有30米,恰好在这个范围内。”

  樊永臻介绍,2010年4月-5月,市文保局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了2次论证。认为平移方案可行后,学校上报国家文物局,直到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才批准同意平移工程,前提是平移不能对孙中山故居产生任何影响。另外,东楼洋房的平移还要避开地铁10号线的盾构结构。

  工程开展之前,首先要对启秀实验中学教学楼和东楼洋房进行适当加固、保护,从2012年9月开始,启秀实验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到清华中学和兴业中学学习和办公。2014年2月,全校师生又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施工难点如何攻克?

   靠46台千斤顶“拨千斤”

  启秀实验中学校园的东侧,俨然一个大工地,东楼洋房被“架”了起来,以蜗牛般的速度“搬家”。东楼沿着轨道平移36米,用了一周时间。目前,东楼洋房底部安装了一个大转盘,转身93.73度,一分钟转2厘米,期间又用了一周时间。按照计划,东楼将再向东北平移11.641米,最后向东南平移2米,在校园东南角安家。

  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东楼洋房一楼的窗子全部用红砖封死,二楼、三楼的窗子没有封,中间几个窗口还透出灯光。原来,施工期间,工程队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二楼。平移工程施工方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蒋岩峰介绍:“平移工程安全、低噪,坐在二楼办公都没感觉。”

  东楼总重量达到900吨,平移过程很可能影响地铁的盾构安全。为了不给地铁上方增加荷载,施工方在房子下安装了减震装置,减少房屋的水平力。通俗地说,就是原本大楼通过框架柱支撑房屋的重量,现在这些重量落到了46台额定顶力为100吨的千斤顶身上,用液压油将其浮起。平移时,看不到工人用力推拉的场面,所有力量都是通过电脑控制千斤顶的顶推力和位移,四两拨千斤,只用40吨的推力就将900吨的房子推走了,最终让东楼顺利“走”到预先设定的位置上。

   悬浮技术保证平稳、减震

  这样的大移位会不会对老建筑的安全、寿命造成影响?蒋岩峰表示:“新的悬浮技术使老建筑受力很小,加上我们平移的速度极其缓慢,每天只移动几厘米,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建筑结构。平移开始之后,我们没有发现新的裂缝产生”。

  蒋岩峰称:“之前上海平移工程中,建筑旋转角度最多达到13度,此次平移工程路线之复杂、旋转角度之大,在上海砖木结构老建筑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