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市委书记谈区域发展:多做“栽树”之事

03.04.2015  17:24

陈雪枫

  爬坡过坎更应该有战略规划,不为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而为长远民生来谋篇布局,多做“栽树”之事,让后人、后任可以“乘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难免会阵痛。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面临着爬坡过坎的考验。转型升级、焕发活力,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寄希望于立竿见影、一劳永逸,我们更应该有战略规划,不为一时得失斤斤计较,而为长远民生来谋篇布局,多做“栽树”之事,让后人、后任可以“乘凉”。

  洛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总量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在企业产业、能源资源、人才技术、区位交通、市场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与其他区域副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提出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直面挑战、补齐短板,保障洛阳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洛阳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推动洛阳实现更大、更长远的进步,更好地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服务。

  “”由我们栽,“”请后人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化历史文化记忆、构建科学水管理体系、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是当前我们必须栽好的“”。

  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洛阳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我们要选准点、走对路,按照“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成长性最好”的原则,进一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洛阳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打下坚实的基础。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人文历史资源极其丰富。我们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不断提升洛阳的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传承和创新、挖掘与展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文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真正把“地下的”变成“地上的”,把“古人的”变成“今人的”。

  作为水利部确定的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洛阳要加倍珍惜和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循序渐进地构建科学规范的水管理体系,让水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和宝贵财富,将洛阳建成水清、岸绿、城美、人和的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将重塑国家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洛阳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就会在科技创新赛场上落伍。我们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瓶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近日谈区域发展

  (本报记者 龚金星 朱佩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