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反衬监管乏力

03.09.2014  21:17

日前,浙江省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在今年2月至7月短短5个月内,潘某等11人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约9000万粒。这些胶囊中重金属铬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据9月3日《钱江晚报》)

重金属严重超标的“毒胶囊”,在流入市场之后,势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不小的侵害,因此,执法部门在对非法生产、销售“毒胶囊”的不法分子依法惩处的同时,还要顺藤摸瓜,追查9000万粒“毒胶囊”的“下落”。在如此问题的背后,既暴露出一些商家被经济利益冲昏头脑以致于为恶不作的丑恶嘴脸,也反衬出监管体系的不作为乃至乱作为。

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商家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恪守诚信。然而,让公众寒心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将消费者的死活都置于不顾。也正因此,才会导致“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等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上演,既扰乱了和谐文明的市场秩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侵害。

对于这些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商家来说,自然会受到公众的唾弃。当然,在问题食品事件频发的背后,更存在着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乃至乱作为。按理说,任何商品在流入市场的过程中,都应当经过监管体系的严格把关。可是,现在一些监管执法人员面对各类假冒伪劣产品,不能本着服务百姓的理念从源头上加以治理,他们或是“以罚代管”,或是在收受了“好处费”之后便万事大吉。

甚至,有的监管部门还为不法商家充当“保护伞”,狼狈为奸的背后,只为了赚取“黑心钱”。而作为药品的“原材料”,胶囊的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着十分严格的监管体系,可是,这几年来,“毒胶囊”事件却是接连发生,这显然与监管部门的失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约9000万粒“毒胶囊”在市场上的大行其道,应该追究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