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阶梯定价”撬动信息资费“板结”?

19.08.2015  14:05

  中国移动将于9月在包括北京在内7省市开展含5个档次的“流量阶梯单价”计费模式试点工作。此次试点信息资费流量计费模式,一大利好就是流量将越用越便宜,最低可至0.03元/MB。(8月18日京华时报)

  流量计费将实行与水电计费相类似的“阶梯定价”方式。其不同之处在于,水电“阶梯定价”是谁用的多,谁出的费用就高;流量“阶梯定价”则反转实施,即谁用的流量多,收费基础定价就越低。纵观试点的流量“阶梯定价”方案,在“宽窄、高矮”层面都有明确定位,如:流量单价从0.15元/MB至0.03元/MB的5个档次,确定了阶梯单价幅度达0.12元/MB,台阶明确了五级定位。这种以阶梯式价格供给用户选择的定价方式,相比僵硬的“板结块”利益垄断,或能成为破解当前信息资费扭曲的突破口。无疑,是一个便于操作、贴近市场化的方案。

  然而,这种信息资费改革,会释放多大信息价格体系的舒张力?让渡多少利润给网民?虽然目前整体资费还没有换算出来,预计会比现在付出的费用要少,但如果没有其他相配套的措施,流量“阶梯定价”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如:一个网民选择了最多使用流量方式,其流量单价虽只需付0.03元/MB,但如果每月流量没用完就被清零,优惠了却没得到实惠。又或者套餐门槛不降,流量选择将不能依据自己使用实际情况确定阶梯,试问,“阶梯定价”又怎能撬动信息资费的“板结”?因此,作为垄断“板结”较严重的信息资费问题,改革不仅要尊重市场规律,而且应尽量压缩价格定位下限,配套流量不清零、套餐门槛降低等系列举措,保证流量“阶梯定价”真正让百姓得实惠。

  为此,试点流量阶梯计费模式,一则根据流量使用的消费量调整定位,使的每一梯度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单价),并定期公示相关数据,主动接受监督,从而保证用户从新资费中受益。

  二则出台与流量“阶梯定价”相配套的流量不清零、套餐门槛进一步降低等方案,使信息资费计费简单、明白,让用户不用再纠结流量超出套餐或者流量清零的问题。

  三则根据试点情况与用户反馈,主动对计费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努力更加贴近用户需求。此时中移动不能只盘算着自家收入,应多从民生利益出发,对阶梯基础价格定位落实最大限度地规范调整,从而撬动信息资费“板结”,让流量收费踏踏实实惠及民生。

  四则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网速。不应对不同梯度的使用人群采用不同的网速,更不应有意识的进行阶梯引导,应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维护用户自主选择权,保证模式真正响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应当看到,试点流量“阶梯定价”,算是对信息领域“板结”垄断进行了一次市场化改革,虽然最终效果怎样还有待进一步让市场来验证,但随着社会法治进程持续推进,相信,信息资费整个价格体系的关系在市场手段作用下,最终能够得到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