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篁岭模式

05.06.2014  22:30

我曾纠结过,什么是真正的晒秋人家;也曾困惑过,一幅幅绝美晒秋图后真正的精神内涵。直到那天,我为了寻觅萦绕于心里多年的石城红叶,遇见一起民事纠纷,开始豁然。

去年秋天,我总算不顾一切地抛开一切琐事,赶在秋的未稍,绕道石城,只为了一睹我魂牵梦萦多年的秋景。

我去的时候正是黄昏,没有见到夕阳西下的美丽。混乱的房建,堆彻的水塔,没有给我们带来微派建筑的写意感,也没有给我们世外桃源般的宁静,而是一种躁动和不安。对于我们的意外闯入,村民的态度带着质问和强硬,原来是在闹民事纠纷,或许又是一场商民利益分配问题。原本打算夜宿石城的我,匆匆扫了一眼红叶,便返回了。

夜已笼下,盘旋的山路,石壁苍凉,寒意深深,而我却见很多背包客正步行上山,外地车辆因为纠纷被拦在山脚,车行半个小时的盘山路,只有徒步了。跋涉千山万水的艰辛,那是一翻怎样的虔诚?仿佛处于喧嚣之外与世隔绝的老百姓能体谅吗?我不由地心悸了。

中国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农民的勤劳质朴。隐于深山中农民在朴实的同时,但也未免局限和狭隘。当一声商业开发,打破了村庄原有的宁静,村民们纠结个人小利而忽略大局的种种劣根性便显露出来。但他们终究是弱势群体,是值得体恤的一群人。功利的商人,或许直接强势施压,甚至有惨剧发生。而仁义的商人,或许会被种种琐碎的民间纠纷给拖垮,又何谈构筑自己心中的最高理想?

我瞬间全然理解篁岭模式了!

篁岭古村

篁岭模式,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开发并进,体现了一个有使命感的商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和良苦用心:既造福百姓,改善民生,又保留了本真的自然、唯美的境界和他们自己心中构筑的“古徽建保护”和“晒秋民俗传承”的最高理想。

或许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自然的民风,才是最原生态的自然。但艺术最终还是高于生活并美化生活,它给了我们一种启迪、美感和理想。篁岭晒秋,保留了原生态的古朴,却又最终提炼了生活,将世界独一无二又行将没落的晒秋民俗,更繁荣地再现了。

如果说,原来的村民,晒秋,是为了生活,避免不了一份人与自然抗衡的艰辛。而现在,返聘回来的篁岭人,晒秋,是为了艺术。她们怎么也没想到,土衣、土布、披着灰头巾的她们,也会成为镜头下的女主角,成为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山脚下,搬进新家,逐渐富裕起来的篁岭人,开始用敬仰的目光仰望着开发者--那个带领他们致富的人,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篁岭新村

篁岭模式,正视了人性的狭隘和弱点,规避了矛盾纠纷的种种可能,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是:适度距离的纯净尺度。

如果说山脚下的篁岭新村,代表着一种生态与生活的进步,一种现代文明的改进。那么,山上的篁岭古村—晒秋人家,则是一种记忆的活态再现,一种文化的复兴和延续。

晒秋,是住在山崖上的篁岭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我们中国农民、古代的先贤们,勤劳质朴、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恶劣环境相抗衡的智慧和从容。而到了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篁岭居民开始走出山外,在交通便利的平地,重新宜地而居。稀稀廖廖的篁岭古村,呈现出逐渐没落颓废的态势。篁岭开发者,本着保护的使命,在山脚平地,集中建房,将剩留在山上的居民整体搬迁,以高品味、原生态为篁岭古村重新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是的,每一次现代化的进程,总会伴随着古老文明的丧失,这仿佛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之痛。因此,我们需要依靠某一件物品,去记住某个时代,需要某一种遗迹,来记住某段历史。但,我们很难能有一种动态的再现,去记住一段生活方式,而篁岭人,做到了。篁岭晒秋,就这样将一种现代文明行将没落的生活方式,活态、宁静、繁荣地再现了。它不仅呈现给世人一幅惊艳的画面,还可让忙碌于喧嚣中的都市人,去客串一回农妇,体会一翻晒秋人家的宁静和闲适,回归一种再简单不过的田园生活,体会一种“不争之争中”的静,“无为之为”中的勤。

篁岭,“晒秋人家”,是对中国古老智慧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念,一种活态保存,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最美景观,入驻中国最美乡村符号,也完全有资格有理由,申领世界文化遗产。(胡金莲)

供稿:篁岭景区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