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机靠不靠谱?透视谎言先学会识别“基准线”

22.02.2014  17:45

        测谎机主要测定人体生理变化的四个方面: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 图/全景

人脑的复杂变化并非测谎机器可完全辨识的

        透视谎言,先学会识别“基准线

        可可哥 整理

        最近在一个婚恋相亲类的综艺节目上,为了对观众表达诚意,节目嘉宾竟被要求先经过测谎仪的考验。不过说实话,测谎仪这玩意儿又有多高的诚信度呢?

        一个名为弗洛伊德·巴斯·费因的人曾因无端卷入一桩杀人案件而被捕,警方利用测谎机对他测谎的结果却显示:他否认杀人应该是在说谎。蒙受不白之冤的巴斯通过在狱中不断摸索学习,最后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测谎机专家。他用自己的方法对狱友进行短短二十几分钟的训练后,27名“徒弟”竟有23位通过了测谎,成功率高达85%!这说明若能在进行检查性提问时善用技巧,击败测谎机也并非不可能。

        不过人们一直都在为揭穿谎言而努力。测谎机的存在原因,则更多是能对说谎者起到威吓作用。

        1

        古人测谎有方

        自古以来,就有人为了说谎铤而走险,其中有一种原因可能是:因为说谎很有趣。更确切地说,说谎时会产生某种兴奋的情绪。许多职业骗徒都是在追求这种行骗的欢愉。

        人们也自古就热衷于拆解谎言。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教经典《吠陀经》中写道:“说谎者会在地上摩擦他的大脚趾,全身颤抖;他的脸色会显得苍白;他会用手指头搓揉发根,想方设法要离开屋子。”在古印度,人们甚至已会进行某种“测谎实验”:嫌疑犯必须先咀嚼一些干米,接着将咀嚼过的米吐出来,倘若米粒是干的或是渗入了血,那么这个嫌疑犯便有罪。

        古时的贝都因人则是用一根热铁棒来测谎:嫌疑犯要用舌头去舔这根铁棒,若是他的舌头因此烫伤,那么他便是有罪的。

        在宗教裁判所的全盛时期,嫌疑犯会被强迫吞咽面包与乳酪,倘若这些东西哽在喉咙,他们便会被定罪。

        虽然这些古老的测谎方法看起来野蛮又独断,不过它们都基于同一个正确想法:唾液分泌减少,代表此人正在说谎。当代司法科学家保罗·特罗维罗经研究证实,因为不安与紧张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是会出现在说谎者身上的典型现象。

        2

        技术逐步发展

        不过,当一个无辜的人面临酷刑威胁时,也极有可能表现出各种不安,包括表现为唾液减少。所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一直在不断发现更先进的测谎技术。

        热成像仪用于揭穿谎言的技术,是由信息专家伊恩尼斯·帕夫莱德斯发现的。它的原理只是基于说谎者会感到惶恐不安这一原理,能借由测量测试者眼部附近的皮肤温度,侦测出不安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精心设计的提问或是复杂的观察程序,只要简单地瞧一瞧温度计就行,所以有人曾建议将其应用于机场海关侦测恐怖分子的工作。

        不过这种方法,实际上破绽百出,因为会导致眼睛四周皮肤温度升高的原因,并非只有说谎一种。佩戴厚重的眼镜,也会使眼周温度升高。此外,会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原因也不止一种,像是快要赶不上飞机、担心会错过一个重要约会,甚至只是扛了太多行李,各式各样的原因都有可能。换言之,它无法解决冤枉好人的问题。因此,美国国家调查委员会最终正确地将热成像仪这种方法判定为无效。

        “脑指纹”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劳伦斯·法威尔发展出来的另一项测谎技术。通过脑电图测量出不同脑波的结合状态,比如当人们识别出某些已知的信息时,便会出现某类脑波;换言之,发生定向反射时,便会出现另一类脑波。与简单记录身体特征的变化的测谎机相比较,记录脑波变化的“脑指纹”明显更为可靠。

        但事实上,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与提问方式跟传统的测谎机测试也没什么两样。唯一差别在于测量方式比传统的稍微精确一些。而要采取“脑指纹”,还必须出动一部造价十分昂贵又不切实际的机器。所以这种方法也很少被实际运用。

        在1902年时,詹姆斯·麦肯齐发明了测谎机。但过了19年之后,一位名为约翰·拉森的医学院学生,才首次将这种机器做实际应用。

        当代测谎仪比较标准的叫法是“多功能生理扫描记录仪”。它主要是测定人体生理变化的四个方面: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用测谎机时,通常是在被测者胸部和腹部束上皮肤接触管,在食指和无名指上夹几个夹子,胳臂上安有血压计。然后在被测者按程序回答一些问题时,仪器便会记录下相应的数据。整个测谎过程通常要进行两至三个小时,但专家在评估被测者是不是说谎的时候,不仅要根据测谎仪的记录图表,最重要还是要考虑被测者的行为举止。

        从1921年至今,测谎机除了造型上变得更精简、显示器从类比式改成数字式之外,几乎再没有任何本质上的改变。

        测谎问答模式则来源于1917年,当时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威廉·穆顿·马斯顿发展出的“相关-无关测试”,这项测试方法其后还不断地获得改良。

        在后来的专业术语中,称利用这些测试测出的人的正常反应为“基准线”。

        3

        如何辨识

        “基准线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理解了情绪与说谎的关系,自然比较容易掌握说谎者的内心世界,也更容易“战胜”测谎机。

        [关键词一] 找到征兆

        古罗马的史学家塔西佗曾说:“惶恐与真理不合。”人在撒谎时,惴惴不安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情绪。第一,他们担心谎言败露;第二,他们担心被他人视为骗子,将会名誉扫地。不安的情绪会导致身体紧张,例如比平常更为频繁地眨眼。在言谈方面,还会出现诸如停顿、口吃、复述或是提高声调等征兆。

        绝大多数的人在说谎时都会感到不安。而且跟多数情况一样,说谎的机制会发生内化。反过来,如果想要骗过测谎机,我们便先得训练自己克服这些征兆的发生。

        [关键词二]

        发现扭曲

        我们常说:“我们骗不了最亲近的人。”我们多半早已掌握周遭一些亲朋好友的“行为基准线”,只要这些人突然偏离了他们原本的行为模式,我们基本上可以立即察觉他们的谎言。但这其实也是说:危险通常就存在于信任当中。有时我们还是很难看穿熟人在说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熟人享有我们的“信赖预付”。

        我们在判断一个谎言时,可以尝试通过交谈、观察来了解受测者,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找到对方的“基准线”。事先与对方进行的交谈越多,就越能够找出对方的基准线。

        审讯专家惯用的招数便是如此。他们会在审讯一开始先跟嫌犯闲聊,借此认识嫌犯一般的言谈举止。若是能够让嫌犯打开话匣子,那么稍后提到一些关键性问题时,他也会比较愿意多说一些。基本上,一般人最喜欢聊的就是自己,兴致一来,甚至可能将自己的兴趣、经验及成就全都说出来。适度对交谈对象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也能够驱使对方放松警惕,侃侃而谈。

        使用测谎机时的问答模式,其实也是在这种常规的、交谈式的问答中逐步解除被测者的戒心,最终发现被测者“扭曲的基准线”。

        前言中提到的巴斯,在摸索战胜测谎机的过程中,曾获得心理学家大卫·莱肯的协助。他的策略其实就是设法扭曲“基准线”——在接受检查性提问时,必须一开始就表现得有些紧张,借此避免正常的言谈举止被准确地探测出来。

        而虚假的紧张状态可以借由不同的方式制造出来,比如说受测者可以回想某个恐怖经历,或是缓慢地从7倒数至1。此外,借由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也可以制造出虚假的行为“基准线”,例如紧缩括约肌、咬住舌头或是用脚趾用力踩地板等。若能在进行检查性提问时善用以上技巧,击败测谎机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不过,未经训练的受审者不一定能熟练地使用这类技巧。

        从事谍报工作的特工人员便要接受这类欺骗测谎机的训练。CIA探员奥尔德里奇·艾姆斯曾经长年将机密资料卖给俄国的KGB。在那段时间,他虽然定期会接受CIA的测谎,但每回都能顺利通过。据说,他的方法并不是去扭曲“基准线”,而是在说谎时尽可能地将真实与谎言的改变距离缩到最小。这么做显然更难。

        [关键词三]: 测谎迷思

        日常生活中,多数人根本就不认为测谎机会出错,这就是所谓的“测谎迷思”。这种心理也是人类“战胜”测谎机的障碍。学者爱德华·琼斯与哈罗德·西加利根据此心理机制,共同发展出来一种被称为“假渠道技术”的方法——随便用一些电线,将嫌犯和一堆虚有其表的仪器连在一起,让对方误以为任何谎言都会马上被识破。

        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让嫌犯自乱阵脚来揭穿谎言。因为担心被定罪,嫌犯在面对高科技的挑战时通常都会感到惶恐不安而主动认罪。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种令人自动吐实的威吓效果才是测谎机得以存续的主因。因此,对于想要挑战测谎机的人来说,自信或许是最基本的方法。

        测谎迷思完全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即便我们手里没有那些装腔作势的高科技仪器,还是可以利用这个招数进行测谎——你可以设法使对手相信,你具有准确识破谎言的能力。当人们相信自己骗不过别人时,便会明显流露出不安的迹象。

        (内容选摘自《透视谎言》,雅克·纳斯海著,后浪出版公司授权)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