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休古道:深山里的绿野仙踪

22.09.2015  08:28

  在赣皖边界的浮梁县瑶里镇,一条历尽岁月沧桑的麻石小道在深山密林里蜿蜒盘旋,这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浮休古道。

  9月16日上午,皖赣主流媒体记者“探访皖赣古驿道”全媒体采访团,走进瑶里镇汪湖村,只见麻石铺成的古道穿村而过,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仍保存完好。古道两侧,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

  沿古道前行数百米,便是村口茂密的水口林,林中多为几百年树龄的古木,双手难以合抱。古道边,立着一块不规则形状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徽饶古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前方不远处,则是一座石拱桥,刻有“復源蹻”的石碑镶嵌在拱桥的正中间。

  “建造于明朝时期的復源桥,是浮休古道的必经之路。”浮梁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文物护管理所所长李新才介绍说,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在安徽被称为徽州大道,途径浮梁县境的徽饶古道共有5条,其中驿道(官道) 1条、大道4条,贯穿于浮梁的大部分乡镇,是当初徽商入赣经商的交通要道。现在大家脚下的这条古道就是浮休大道,从浮梁通往休宁,是现存徽饶古道中最为完整的一条。

  漫步浮休古道,沿途都是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目之所及,一片碧绿,就连青石板边缘也布满翠绿的苔藓,恍如置身童话里的绿野仙踪。宁静的山林里,虫鸣鸟叫不绝于耳,特别动听,让人不时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由于地势陡峭,加之古道布满青苔,枯枝败叶和野果散落其上,大家走起路来都格外小心,背着相机包、扛着摄像机和三脚架的记者们更是小心翼翼。

  “你看,这条路我们现在空手行走都很吃力,可以想像,几百年前的徽商茶客,他们负重前行,翻山越岭是多么困难。如果遇上雨雪天气,则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徽商特别能吃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瑞告诉记者。

  徽商之所以能走遍赣鄱,主要倚靠的就是徽饶古道。千百年来,徽商沿古道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把安徽所产的茶叶、宣纸、歙砚、食盐、木材、瓷土等物资销往我市。完成交易后,他们再把景德镇瓷器、浮梁大米贩卖到徽州等地,并通过昌江河进鄱阳湖入长江,经丝绸之路把景德镇瓷器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徽饶古道,为皖赣双边经贸交流搭建了一个坚实稳定的走廊,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发展。

  “可以这么说,徽饶古道是徽人冲破大山隔阻的突围之路,是徽人拓展生存空间的开创之路,是徽商走向全国发展的进取之路,也是徽文化的传播之路,皖赣经济的流通之路,更是皖赣两地文化的融合之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汉宁介绍说,徽商的大量涌入,为景德镇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