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海外新移民作家:记录原乡与异乡的文化冲突

24.11.2014  17:09

  新华网江西频道11月24日电(记者袁慧晶)很多人知道严歌苓是通过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和《归来》,两部电影的原著小说都出自这位美籍女华人作家之手。但很少有人知道,1989年初到美国的一段时间内,她当过餐馆服务员、保姆、模特,打工时还常常不经意地将“你需要我帮助吗”说成“你能帮助我吗”。

  “当时觉得自己非常无助,下意识地就向人求助。”她说。

  正是这种孤单和无助,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一批海外华文作家的独特风格。日前在南昌召开的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上,多位“海外新移民作家”和他们的研究者,讲述了这种生活状态和写作状态。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批文学爱好者、作家移居或侨居到海外,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他们被称为“海外新移民作家”,其作品被学界称为“海外新移民文学”,如今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坛上的璀璨明珠。

  纵观“海外新移民作家”创作发展,先有上世纪80年代的草创发轫期,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后是90年代初期,以査建英、苏炜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如今“三驾马车”严歌苓、张翎、虹影的作品被国内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所瞩目。

  最早研究这一群体的美国华裔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陈瑞林认为,这些作品之所以可贵,首先在于解放了心灵,卸下了传统重负,坦然地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不仅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还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

  这些区别于国内文坛的突破和变革,来源于新移民作家在迁徙中的“无助”与“孤独”。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海外新移民作家,在海外的最初时光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

  张翎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的作者,自1986年到加拿大,最初10年中辗转于很多城市,搬过二三十次家,过着“不停地‘装箱子’和‘拆箱子’”“每天醒来不知道自己在哪”的日子。为了维持生活,她更是做了17年的听力康复师,只能用业余时间写作。当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发表时,她已经41岁。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吕红表示,海外华人作家的创作环境是非常孤独的,在异域发出非主流的声音,大多作家的创作时间还是在8小时之外。他们带着对母语的热爱以及对心灵回归故乡的渴望,结合在海外培育的新视角,记录下在原乡与异乡文化之中的挣扎、冲突、挫折、修复……

  “在过去,每年的小说学会排行榜都没有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不少评委认为他们只有二三流水平。”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陈公仲告诉记者,曾经,这些新移民作家的作品只能活跃在海外和台湾地区,发出微弱的荧光。但有亲友在海外的他,深知在海外坚持文学创作的不易,因此极力主张重视这一群体的文学创作,将其纳入国内奖项的评选范围。

  2009年,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第一次参加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评选,就拔得头筹,并在国内文坛引起轰动。随后,她根据自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也夺得国际电影节的多项大奖。近年来,更是有国内知名导演先后将这些海外作家的作品搬上银幕。

  “这批作家作品的风格,于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于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陈瑞林说。“如果说国内作家是一只脚,新移民作家就是两只脚,还加上了西方传统文化。”陈公仲认为,伟大的作家需要多重文化的根基,才能具备更加开阔的眼界和全球意识的视野;那些在海外才能体会的生活经历,将提升他们未来的文学造诣,也成为他们吸引国内读者的原因。(完)

中国新移民文学成果展与观众见面

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成果展在江西南昌开展,观众正在观看新移民文学成果展展书。

  为弘扬新移民文学,搭建海内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了却海外华人华裔作家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成果展在江西南昌江西新华文化广场与观众见面。

  中国新移民文学,是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中国大陆新移居或侨居到海外的文学爱好者、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的作家作品,在海内外的声誉及影响越来越大。如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陈谦、卢新华、少君、陈瑞琳、刘荒田、张惠雯等作家,在海内外知名度很高。这次会议对于促进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

59位知名华人作家来赣 江西掀起新移民文学风

    说起《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人们会想到严歌苓;说起《金山》、《余震》,人们会想到张翎……如今,新移民作家已成为华文文学一面响当当的旗帜。

    11月15日上午,包括虹影、陈河、曾晓文、施雨在内的59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带着他们的文学成果和心得齐聚南昌,共论文学创作,在江西掀起一股火热的“新移民文学风”。

    施雨:用母语写作是一种乡愁

    写下《刀锋下的盲点》《纽约情人》等多部小说的施雨已经是南昌的“常客”了,她参加过两届滕王阁笔会,这是第五次来南昌。“南昌变化太大了,越来越漂亮,不仅城市美,而且山清水秀,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学医出身,施雨曾在美国纽约下城医院、得州大学西南医学院中心等医疗机构做过11年医生。但最后还是“弃医从文”,选择了文学。“中国文化在我们身上痕迹很重,是骨血里的东西。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下,我们有着对故国的眷恋。这种眷恋用母语表达是最恰当也是最自然的。”施雨说,最初在国外写作并不是想着要当一个作家,要写给读者看,而是一种深深的乡愁,就像他乡的游子怀念家乡菜一样,因此才会选择用母语写作。

    谈到新移民文学近年来的发展,施雨用了“无法想象”一词来表达,“十几年前,新移民文学的军团只有几十人,现在有好几百人,而且每个人都有十几本书,社会身份遍及五大洲,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施雨笑着说,这次来到南昌参加新移民文学成果展,看到新人辈出,有那么多的好作品,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回去就有想创作的冲动了。

    曾晓文:与江西很有缘分

    凭《旋转的硬币》获联合报系文学奖、《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进入“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的旅加华人女作家曾晓文,昨天出现在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成果展时身边围满了书迷,争相捧着她的新作要求签名。

    “我们这批人是典型的上世纪60年代生人,90年代出国,在国外生活了二三十年,写作有一个共同特点—早期写一些被称作海外伤痕文学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曾晓文远渡重洋到美国生活9年,后又移居加拿大,从漂泊无依,到现在落地生根。

    “每个时期所写的文字均能反映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近些年来新移民作家基本上生活上都安定下来,作品更多了一些人性的思考和心灵的探索。”曾晓文说,她如今的作品并未过多关注于移民的伤痕,而是呈现在经历转变和离散后,移民内心对安宁的追求,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对人类永恒主题的拓展。

    曾晓文向记者介绍,现在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数量很大,勤奋创作的人多。海外也有很多华文文学团体,如加拿大中国笔会、文心社、加拿大华人作家协会等。

    曾晓文透露,她对江西的茶文化和瓷文化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将会在新作中融入江西的文化元素。(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