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曾“内藏锦绣” 地震、盗墓等原因致难以保存
专家根据出土的竹简分析出十余种纺织品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五年来,始终未见发现各种纺织品以及完整衣物的报告。然而,海昏侯墓中纺织品遗存情况如何?根据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竹简、木牍上的残留文字,参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成果,历史学家初步释读得知海昏侯墓有十余种汉代纺织品。
刘贺墓墓塘用长绘锦绸装饰
我国是丝绸的故乡,早在二千多年前,汉代的张骞开通西域后,大批精美的丝绸以及各种纺织品,便沿着这条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昏侯刘贺会拥有当时最高等级的丝绸以及各种纺织品。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中有一篇《筑墓赋》,记载了“厚费数百万兮,治冢广大。长绘锦周塘中兮,悬璧饰庐堂。西南北东端兮,……”等语句。专家王金中大胆推测,这篇赋可能说的就是刘贺墓,文字传达出三个信息。刘贺建造这座大墓耗费竟达数百万钱;在这座大墓的墓塘中,使用“长绘锦周(绸)”进行装饰;用悬挂的玉璧即“悬璧”,装饰在锦绸上,西南北东全覆盖。
据了解,汉代纺织品的花色品种十分丰富,织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境地。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彩锦,《筑墓赋》中所说的“长绘锦周(绸)”。锦在汉代是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由于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很高,织造难度很大,因此其价格贵重如金。海昏侯刘贺使用这种“长绘锦周(绸)”,王金中认为,按照今天的装饰方法计算,或悬挂起来,或粘贴在椁板上,至少需要上千平方尺的锦绸。
在海昏侯墓中,使用纺织品作装饰的地方还有多处。在主椁室的东室东北部,也就是放置主棺椁处,出土了青铜帷帐帐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帐钩两头用于悬挂帷帐的钩子都很小,如果用其悬挂如今的蚊帐,显然因为钩子太小无法挂住。考古专家认为,这说明当时悬挂的帷帐是非常轻非常薄的,用很小的钩子就能挂住。在内棺的棺盖上,人们发现了丝织品的痕迹。经分析可能是罩在棺上的荒帷。荒帷,就是现在所说的棺罩,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过。这也验证海昏侯墓的墓塘中,耗费了大量的高档纺织品。
墓中曾有大量纺织品
专家王金中介绍,刘贺是从山东到江西,这一北一南两个地方都是纺织品的重要产地。特别是山东,历史上曾有“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的美称。因此,刘贺对各种高档的纺织品应当是非常熟悉的。海昏侯墓出土的与纺织品和衣物有关的木椟共三块,第二十号签牌、第二十一号签牌、第二十四号签牌。签牌就是一块上圆下方的木头片儿,其上有孔,以便用线绳捆在漆盒或者衣笥上。签牌上用毛笔写明漆盒或衣笥内各种纺织品和衣物的名称、数量等,实际上是一张清单,所以也有人叫它“随葬遣策”。海昏侯墓的签牌编号达到34号,说明盛放物品的漆盒和衣笥至少有三四十个。仅仅在第二十号签牌、第二十一号签牌、第二十四号签牌上,就涉及汉代的纺织品丸(纨)、絮、丝、绢、緀、练、绛、布等八种,再加上前面提到《筑墓赋》中的绘、锦、绸等共计十余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麻丝棉三大类。如海昏侯墓签牌中提到的“筒布褑袜”,就是用麻做成的。海昏侯墓出土的三件漆器上的铭文都记载着,在髹漆过程中使用了“丹臾(犹)丑布”。“丑布”实际上也是麻织物,用于做漆器的夹贮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如奁、盒、碗、盘、杯,主要是用夹贮胎做成的。
刘贺穿着随身份而变化
在那个纺织品已经很发达的朝代,刘贺穿戴过哪些服饰?王金中发现,大体也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刘贺生前穿戴的,这在史书上有零星记载;二是刘贺入殓时穿戴的,这在汉代有一定之规;三是刘贺带入坟墓的,这些都放在漆盒与衣笥中,有签牌为证。
史书中记载的刘贺最初形象是身穿斩缞,这是一种丧服,因为刘贺是应诏作为丧主到长安去主持汉昭帝刘弗陵的葬礼。刘贺抵达长安未央宫后,“王(指刘贺)受玺绶,袭尊号”,这说明刘贺还穿戴过玺绶,这是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既是一种高贵的服饰,也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刘贺回到昌邑当庶民时,山阳太守张敞看到他“衣短衣大绔”,意思是穿着极普通的短衣和大绔。其中,大绔也写作大袴,就是如今的裤子。根据《汉书》记载,刘贺当昌邑王时,“又有血污王坐席”,说明当时的大绔没有裆,刘贺得痔疮污染了坐席都未察觉到。
墓中纺织品难以完整保存
既然墓中隐藏着纺织品天堂,为什么在考古发掘中没有出土一件精美的丝绸实物?王金中认为,刘贺墓建造的时候,密封状态是良好的。在主椁室内分别安放不同的灯具,封土前曾经点燃照明,自然熄灭后墓内缺少氧气。这样的密封措施,完全具备了纺织品和服饰防腐的必要条件。据史料记载,公元318年,也就是刘贺墓建成不到400年,豫章郡发生过一场大地震,但更为致命的是,在公元900年前后的五代时期,由于地壳的变化,海昏县又重新浮出鄱阳湖水面,一帮盗墓贼盯上这座西汉大墓,盗洞打在椁室的西北角,这里正好就是衣笥库。2011年,刘贺墓再次遭到现代盗墓贼光顾,尽管被及时发现,这伙盗墓贼没有得手,但这个盗洞严重地破坏了墓葬原始的密封状态,空气源源不断地进入墓室,使得有机质的纺织品和服饰迅速氧化,再次遭到无可挽救的毁灭性破坏。(记者 周西月 蒋雅楠 文 马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