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青年创业人:我从纽约漂回北京

09.07.2014  15:33

  原标题:“海鸥”青年创业人:我从纽约漂回北京

  许可举起一双商务黑色中筒袜,站在PPT前,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讲述自己从媒体辞职后,制作一双“理想主义”袜子的故事。演讲结束,坐在他对面的朱雨岸,认真做着笔记并给出创业建议。

  6月28日,北京朝阳区海外学人创业中心4楼的会议室内,6支创业团队分享着他们的产品和故事,30多位年轻人认真聆听,一场创业比赛正在举行。这场比赛的第一名将和美国纽约场创业比赛的获胜者PK,获胜者会得到即将举办的美国硅谷高创会的一个展位,在世界顶尖的创业精英中展示自己的产品。

  这场名为“Startup Pitch Night”创业活动的组织者是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希望能够将更多年轻创业者聚集起来,沟通互补,资源共享。

  6月28日,“创业咖啡”在北京朝阳区海外学人创业中心举办。主办方供图

   异国遇同乡,携手帮留学生找工作

  朱雨岸是一位90后四川姑娘,一双大眼睛,性格风风火火。2011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了四年书后,她飘洋过海,到美国的纽约大学读研。

  2013年3月,在纽约一个咖啡馆,朱雨岸偶然间遇到了四川老乡、在美国留学7年的徐瑞琬。徐瑞琬喜欢在微博上和留学生们分享自己找实习、找工作的心得,当时已拥有了一个粉丝过千的新浪微博账号“美国实习快报”和简单的网站,她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美国各地的求职信息,并打算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维护下去。

  “当时我们都想做一些关于中美之间交流的工作。”朱雨岸笑着告诉记者。这两位久已耳闻对方名字的四川姑娘一见如故,她们发现彼此理念一致且优势互补,一个擅长美国思维,一个喜欢中国思维;一个充满无限创意,一个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一拍即合,朱雨岸加入了徐瑞琬的创业公司(CPU)。

  起步总是艰难的,最初的7名成员要么还在读书、要么已经找到工作,他们凭着信念,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地打理这个为留学生圆梦的平台。

  2013年5月份,他们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Start-Up Accelerator”创业挑战赛,最终进入决赛的创业团队获得了培训机会,进入到美国成熟的创业公司内跟着大牛一起工作。挑战赛决赛开幕前的酒会上,朱雨岸激动地站在桌子上宣布,公司正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9月底,他们联合纽约当地商家设立了1000美元的“时尚艺术奖学金”,以鼓励那些坚持艺术梦想做着无薪实习的留学生。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留学生自己设立的奖学金。

  团队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一点一滴的勤奋付出。为了拓展客户,朱雨岸和徐瑞琬顶着烈日,在纽约街头拿着名片一家家拜访潜在合作商家,找经理谈合作。工作日的深夜还有数不清的周末,团队成员总是在咖啡店或公园里开会、工作,还戏称为“CPU的移动办公室”。

  “创业过程中总是有惊喜。当时,我们在一家打印店告诉店员我们的项目,正好被路过的顾客听到了,他是一家租车公司的老板,对我们做的事很感兴趣,当即答应为我们的留学生会员提供租车9折优惠。” 朱雨岸告诉记者。

  如今,当初几千人的粉丝队伍已涨到八万多人的规模,留学生们感觉“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组织”。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