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勺子”,以及被时代碾压的纯真

28.11.2015  11:48
原标题:消失的“勺子”,以及被时代碾压的纯真

  原标题:消失的“勺子”,以及被时代碾压的纯真

  吧聊

  文/韩浩月

  在电影《一个勺子》的反复诠释下,“勺子”这个西北方言成为热词,人们已经理解了,它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傻子”。电影的公映,宛若一个寓言,被投掷到这个焦躁火热的时代,冷冰冰地矗立在那里,迎接着同样冷冰冰的视线。

  “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这是数年前就流行的一句话。各种银行卡诈骗案、电信诈骗案、敲门入户诈骗案频发,老年人成为受骗重灾区,但老年人真傻吗?不是,他们明明就是还对外界抱有轻易的相信。在有关机构和子女的反复教育下,现在别说老年人不好骗了,连孩子都不好骗了,街上行走者的眼神,都是一副设防的面孔,这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生活环境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勺子》中陈建斌饰演的西北农民,角色性格中竟然有了诸多不可信性。有两拨骗子上门“要人”,这位西北农民仍然选择相信,甚至借钱消灾……会有观众在影院中观看时内心不由冷笑吧。但冷笑之余,我们要承认,在过去一段漫长的历史中,哪怕在承受灾难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都是农村的平常现象。

  现在人们的冷眼,不但会投给那些骗子,很多时候也会投给那些被骗的、被欺压的、被凌辱的“傻子”。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些“傻子”太单纯了,他们太好骗了,在多数人通过简单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防骗知识之后,还是有太多人因为天性纯朴或者信息闭塞的原因,仍然会一次次上当。可惜,在对待这些“傻子”的时候,“鄙视”已经取代“同情”。所以,《一个勺子》中那个被骗惨了的农民,戴上了傻子留给他的那顶破烂的遮阳帽,开始真正用一个傻子的眼光看世界,他算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真傻子所看到的那样,荒诞、无情、不讲道理与规则。

  《一个勺子》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破裂的社群关系。电影里的村庄,不该是邻人友善相处之地吗,可那位善良到有点懦弱的农民,却没有一个朋友,村长欺负他,邻居看他的笑话,连小卖铺老板都常用一句“人生就是这样”在他面前来秀智商上的优越感。电影里的县城,不该是这个区域的“首善之地”吗,可观众看到的,却是“社会能人”大头哥的欺骗。更可恶的,是外地骗子对这片相对还算淳朴的地方的侵袭,他们开汽车或驾驶摩托,气势汹汹而来,几句凶狠的威胁,就骗走了农民的几千块钱。这样的故事,看了让人无奈、悲凉。

  看这部电影,可以清晰地听见纯真被时代碾压破碎后发出的刺耳声音。这种纯真体现在片中农民的身上,就是他的性格里的婴儿本色,本能地选择相信人,在被伤害之后,想到的不是报复而是退缩到婴儿状态,成为待宰的羔羊。曾经的纯真时代,会本能地保护这样的好人与弱者;而现在的功利社会,急于前行选择了抛弃。大家都不傻了,可也没见变得有多聪明,适者生存的丛林规则下,所谓的生存智慧与手段也是扭曲变形的。

  每个人都不情愿被别人当作一个“勺子”,但学不会对一个“勺子”保持敬意与尊重,并捍卫他们的权利,那不过也是另一个层面上自欺欺人的“勺子”。